楚国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楚国丝织品的考古发现和品类

向下

楚国丝织品的考古发现和品类 Empty 楚国丝织品的考古发现和品类

帖子  huns 周三 五月 05, 2010 11:34 pm

楚文化艺术就好似一座五彩缤纷的艺术殿堂,织造精良、绣纹绚丽。色彩鲜艳的楚国丝绸刺绣品,恰似这艺术殿堂中的一束争奇斗艳的琼花。向世人展示着它那独放异彩的光辉。中国是蚕桑丝技术的发源地,是世界上最早生产丝绸的国家,古希腊誉中国为“赛里斯”,即丝绸之国。汉唐时期中国丝绸经“丝绸之路”传至海外,使得中国丝绸享誉世界。


在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诗篇中,有许多描写精美丝绸的华丽辞藻:“华彩衣兮若英”、“佩缤纷其繁兮”、“翡翠珠被,烂齐光些……罗帱多些,纂组绮缟……被文服纤,丽而不奇些。”这些华丽美妙的文字描绘恰好被考古学家所证实。在楚国贵族墓葬中,出土了大批保存完好的丝绸刺绣衣衾,其数量之多,品种之齐全,花纹之秀美,织造之精良,皆属前所未有,举世无双。

对楚国丝织业成就的认识,主要是通过考古发现和研究而所得的。从上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在湖南长沙发现缯书、帛画以来,楚国的丝织品实物,在湖南长沙、河南信阳、湖北江陵、荆门和随州等地陆续被发现。特别是江陵马山1号墓出土了一大批织造精细、色彩鲜艳、花纹瑰丽、保存完好的丝织物,丰富了人们对楚国丝织业的认识。

楚国丝织品的考古发现和品类

据统计,有关楚国丝织品的考古发现,已有几十起之多。

1942年长沙东郊子弹库楚墓出土帛书一件。1972年又从该墓中出土“人物御龙”帛画一幅,帛书、帛画质地为绢,时代为战国中期。

1949年长沙陈家大山出土“人物龙凤”帛画一幅,质地为绢,时代为战国中期。

1951年长沙五里牌406号墓出土有绣花残绢、褐紫色菱形花纹绮、丝织网络(罗)和丝绵被残片,时代为战国。

1951年长沙识字岭345号墓出土缣的残片,时代为战国。

1952年长沙龙洞坡出土铁削上残留有纺织物的痕迹,时代为战国。

1953年长沙仰天湖25号出土有丝织物以及记有多种丝织品名称的竹简谦册,时代为战国中期。

1954年长沙作嫁公山15号墓发现残丝绸,时代为战国。

1956年长沙广济桥5号墓出土有丝绳、平纹绢、菱形花纹丝带,内夹小花的两层菱纹绮,时代为战国。

1957年长沙左家塘44号墓出土一批保存比较完好的丝织物,计有深棕色红黄菱纹锦,褐地矩文锦,褐地红黄矩文锦,朱条暗花对龙对凤纹锦,褐地双色方格纹锦,褐地几何填花燕纹锦,棕色绢,黄色绢,褐绢,藕色纱手帕,以及浅褐色绉纱手帕,时代为战国。

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关发现菱形纹绮和方目纱,以及记载丝织品的竹简,时代为战国早期。

1958年长沙烈士公园3号墓发现有精美的丝织品及刺绣品,时代为战国。

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1、2号墓出土文绮,绢底刺绣以及记载丝织品的竹简,时代为战国。

1971年湖南浏城桥1号墓发现有丝织品,时代为战国早期。

1975年江陵雨台山楚墓出土绢、纱等丝织品,时代为战国中期。

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纱、纨、绮、绦、锦等丝织物,时代为找过早期。

1981年江陵九店砖瓦厂楚墓出土丝织品及刺绣品,时代为战国。

1982年江陵马山一号墓出土大批保存完好的丝织和刺绣品,计有素纱绵袍一件,浅黄色绢舞凤飞龙纹绵袍一件,浅黄色绢绵袍一件,深黄绢夹衣一件,紫红绢龙凤像蟠纹绣单衣一件,浅黄绢对龙对凤纹锦袍一件,小菱形文锦绵袍二件,大菱形文锦绵袍一件,素罗龙凤虎纹绣单衣一件,残单衣一件(仅存领、缘、边),红棕绢凤鸟凫几何文锦裘一件等,该墓的时代属战国晚期前叶、下限为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以前。

1987年荆门包山二号楚墓出土一批保存较好的丝织品和刺绣品,品类有纱、绢、绮、锦、组及刺绣。出土时碳化严重。

楚墓出土的丝绸,表现了早在战国时代,丝织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综合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楚国丝织品的品类主要有纱、罗、绢、纨、缟、组、绮、锦、绦。

纱-平纹组织的丝织物,外观有明显的方孔,质轻,经纬稀疏而轻薄。《汉书.江充传》记:“充衣纱禅衣服。”颜师古注:“纱觳,纺丝而织之也,轻者为沙,绉者为觳。”江陵马山一号墓所发现的,有素色、土黄色、深褐色、桔红色四种方孔纱。其中一件为深褐色纱巾保存较好,幅宽为32.2厘米,经纬密度为25*16根/平方厘米。长沙左家塘44号出土有藕色纱手帕,织品长28厘米,宽24厘米,有稀疏的方孔,经纬丝投影宽为80微米,相当轻薄。纱多用衣袍的里、手帕和巾等。





觳-平纹熟丝织品,组织结构与纱同,有纱一样的方孔,质地轻薄,丝缕纤细,表面起皱纹。觳表面有细致均匀的鳞形绉纹,是经过特殊工艺处理才形成的。在织造中,经纬线均须加反向强捻,织成后经过煮练,使加捻经纬丝退捻,收缩弯曲,织物表面就形成绉纱了。长沙左家塘44号墓出土的一块浅棕色绉纱,经纬密度为38X30根/平方厘米,经纬丝都加强捻,纬丝捻向S,经丝有S捻、Z捻二种,相隔排行,这是目前所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绉纱。

罗-绞经组织织物,表面有纱一样的方孔,又称纱罗。素罗以绞经数来命名。《楚辞.招魂》有“罗帱张些”。长沙五里牌406号墓出土有丝织网格,应即罗。江陵马山1号墓出土有龙凤虎纹绣,绣地为四经绞罗,灰白色网孔状织物,经线投影宽度为0.15毫米,纬线投影宽度为0.05毫米,经纬线均加S向捻,捻度为3000-3500次/米,厚0.17毫米,经纬密度为46*42根/平方厘米,幅宽43.5-46.5厘米,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罗。

绢-质地细薄的平纹织物,经纬密度相差较大。《急就篇》卷二颜师古注:“绢,生白缯,似缣而疏者也。”这种织物在考古发现中最为常见,是当时丝织物的主要品类。绢多为白色,也有经练染的色绢。长沙子弹库1号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即为绢地,经纬密度66X36根/平方厘米。长沙左家塘44号墓出土有棕色绢、褐色绢、黄色绢。江陵雨台山楚墓出土的丝织物都是平纹绢。江陵马山1号墓出土的衣衾和绣品所用绢的数量最大,共55件,多用作衣衾里和绣地,也用于衣衾面。用作衣衾面和绣地的绢较为细密,如紫红色绢衣面经纬度为122X64根/平方厘米。有部分绢在织造后经捶压,丝线扁平,个别经过压光处理,具有良好的光泽。

缟-细密素白的生丝平织物,缟的特征是经纬密度相差不大,战国早期的随州曾侯乙墓出土有这种织物,其经纬密度为20—45X20—40根/平方厘米。

纨-质地细腻有光泽的素白丝织品。《尔雅•释名》云:“纨,涣也,细泽有光涣也。”纨可能经过精练,光泽好,随州曾侯乙墓出土有纨,强行精致细密,经纬密度在102X33根/平方厘米——87X32根/平方厘米之间。

绨-厚实有光泽的平纹染色丝织物。《急就篇》颜师古注:“绨,厚缯之滑泽者也。”绨经纬丝较粗,丝线采用了并丝工序,织成后练染,织品紧密光洁。曾侯乙墓出土有残片,经密24根/厘米,纬密21根/厘米,经纬线投影宽度分别为0.3、0.5毫米。江陵马山1号墓出土的一件麻鞋面为绨,土黄色,经纬密集,纬向呈凸条,有光泽,质地厚实。经线为双股合成,加S捻,捻度为500次/米。经纬密度为80X110根/平方厘米。

缣-经重平组织的双纬织物,又称丝细绢。《淮南子•齐俗训》云:“缣之性黄,染之以丹则赤。”长沙识字岭345号墓中出土有这种织物。

绮-平纹地斜纹起花织物。《尔雅•释名》云:“绮,倚也,其纹欹邪,不顺经纬纵横也。”绮以运用织物组织变化而产生斜纹起花为特征。织物表面有小花纹效果,常见的有菱形纹。绮菱纹的组织结构大多是平纹、斜纹和变化斜纹组成的联合组织。长沙广济桥5号墓、五里牌405号墓、信阳长台关楚墓都发现菱纺绮,江陵望山1号墓也曾发现有文绮。

绮一般为素织,织后染色,但也有以彩色相间的经纬丝线强制而成的彩纹绮。江陵马山1号墓出土的彩条纹绮,是以黑、深红、土黄几种不同颜色的丝为经线,以棕色丝为纬线,按颜色条带分区,相间织制。经纬密度为88X19根/平方厘米,粗经线投影宽度0.2毫米,细经线投影宽度0.1—0.15毫米,纬线投影宽度0.15—0.2毫米。

锦-是一种精美的复杂组织结构的提花织物,是中国先秦丝织品的代表,马山1号楚墓出土的织锦花纹繁缛,色彩艳丽,其图案有塔形纹、凤鸟凫几何纹、凤鸟菱形纹、十字菱形纹、舞人动物锦等十余种之多,颜色有数十种之繁。锦与绣往往被人们喻为美好事物的象征,以表明锦绣的美好品质。






锦是以彩色丝线用平纹或斜纹的多重或多层组织的提花织物。《六书故》云:“织彩为文曰锦。”锦是一种精美的织物,先秦文献中多有“锦衣”、“美锦”、“锦绣”的记载。锦属复杂组织结构的织物,是战国时代丝织品最高水平的代表,以提花织成大花纹为特征。从发现的实物资料来看,锦的花纹图案非常丰富,有上十种之多。在长沙左家塘44号墓、随州曾侯乙墓和江陵马山1号墓中都有锦出土。依其织物的组织特征可分为经二重、纬二重和经三重组织织物。曾侯乙墓所出深褐色暗花纹锦,残长8.5厘米,宽2.4厘米,经纬显花,是纬二重组织。左家塘44墓出土有六种不同花纹的织锦,其中深棕地红黄色菱纹锦和褐地矩纹锦是经三重组织,深棕、红、黄色菱纹锦的经纬密度为138X40根/平方厘米,经直径粗0.26毫米,纬直径粗0.20毫米,以棕、桔、土黄色三组经丝与二组棕色纬丝交织,显现出菱形花纹。同墓所出的朱条暗花对龙对凤纹锦、褐地双色方格纹锦等则是经二重组织,经纬密度在126X44根/平方厘米——140根X60根/平方厘米之间,经纬线的色彩有朱、棕、土黄、褐等。







江陵马山1号墓所出土十多种不同花纹的锦,都是经二重组织,是平纹地经线提花织物。依织造的经线配用的颜色,可分为二色锦和三色锦。二色锦有塔形纺锦、凤鸟凫几何纹锦、凤鸟菱形纹锦、条纹锦、小菱形纹锦、十字纹菱形纹锦,其经纬丝线的色彩有浅棕、朱红、土黄、深棕、红棕、灰黄、土黄、深红、棕等。三色锦有大菱形纹锦、内何纹锦、舞人动物纹锦,经线颜色有深棕、深红、土黄,纬线颜色有深棕、深红、棕。




该墓出土的织锦幅宽在45—50.5厘米之间,经密为84根/厘米——156根/厘米,质地较为厚实,多用于衣衾的面和衣物的缘,花纹精美。舞人动物纹锦以红、黄、棕三种颜色丝,织造出横向排行的龙凤、麒麟和戴冠挥袖歌舞人物等七组图案。从艺术的角度而言,其纹饰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从工艺角度而言,是中国最古老的通幅大花纹提花织物,从而证实了两千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开始使用了技术水平极高的纺织机械。这无疑是一大奇迹。


绦-用彩色丝线编织,以纬线起花的窄带织物,用于衣衾的领缘和接缝。《说文》云:“绦,扁诸也。”《汉书•贾谊传》云:“今民卖僮仆者,为之绣衣、丝屦、偏诸缘。”颜师古注:“偏诸,若今织成,以为腰襻及褾领者也。”又云:“白縠之表,薄纨之里,緁以偏诸。”《说文》段注:“ 者,缏其边也。”《礼记•杂记》云:“紃以五采。”郑注:“紃,施诸缝中,若今时绦也。”《说文》云:“紃,圜采也。”段注:“圜采,以采线辫之,其体绦也。”绦在长沙楚墓和江陵马山1号墓中都有发现。

绦的组织结构较为复杂。依据文献记载和织造工艺特点,可分为纬经起花绦和针织绦两种。

纬线起花绦织造精巧,色彩鲜艳,纹样构图繁复。江陵马山1号墓出土有这种绦,其纹饰有田猎纹、龙凤纹、六边形纹、菱形纹和花卉纹等,幅宽在2.3—6.8厘米之间。经纬线色彩有深棕、土黄、钻蓝、红棕、棕等。纬线起花绦的工艺特点是织造时采用花纬分区使用的方法,这与“通经加纬”极为相似,这种提花工艺方法对于汉代的“织成”以及后世的缂丝工艺都有着直接的影响。绦是用彩色丝线编织和以纬线起花的窄带织物。其纹样明显,具有立体感,图案主体突出,类似现代的缂丝。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花纹绦有田猎纹绦,龙凤纹绦、六边形纹绦等。田猎纹所表现的是一幅楚国贵族御马驱车,张弓射猎,鹿逸免窜,勇士搏犀斗虎的喧腾场景,图案所表现的题材是真实的反映了楚贵族生活中一个侧面。(图5-3)

针织绦属续编物,由手编织而成。其编织特点是将丝线弯曲成线圈并中以串连,在织物反面加衬绢。组织结构采用横向连接组织和单面提供花组织,以各种色线编织出不同花纹的绦。江陵马山1号墓出土的针织绦有动物纹、星点纹、十字形纹。针织绦花纹小,幅面窄,仅宽3.3—17毫米,外形呈圆形和半圆性。丝线的色彩有紫红、淡黄、深棕、红棕、土黄。丝线投影宽度为0.25—0.40毫米。江陵马山1号墓出土的针织绦,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针织品。

组-用经线左右交叉成一定角度编结的窄带状织系,多用作带饰,衣物的领和缘,以及器物的系带。江陵马山1号墓所出的组,用作衣袍的领、缘、帽系和带饰,都是双层的,单层宽度为0.23—39.5厘米不等,所用经线数为26—672根。多为单色,少数为二色或三色,有三角形纹、雷纹和横向带纹的花纹组,丝线颜色有浅黄花、土黄、黑、深红、紫、深棕等。

http://www.wuhanart.com/JCMS/art/lzinfuo.jsp?id=29

huns

帖子数 : 170
注册日期 : 10-05-05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