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海洋化工开拓者——李烛尘

向下

海洋化工开拓者——李烛尘 Empty 海洋化工开拓者——李烛尘

帖子  huns 周三 五月 05, 2010 11:09 pm

  据说,***主席建国后从不到私人家里去,只有一次例外。1951年12月28日,毛主席来天津参观华北物资交流展览会,期间特意抽时间到马场道102号李烛尘家,看望老朋友。
李烛尘
  李烛尘是湖南省永顺县毛坝乡人,少时聪明好学,熟读四书五经,1900年18岁时参加县里的科举考试,曾中秀才第一。辛亥革命后,胸怀实业救国思想的李烛尘辗转日本求学,考取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
  装着一腔报国情怀,1918年,李烛尘完成学业后立即回国,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结识了同乡范旭东,遂成莫逆,从此携手三十年,不畏艰辛,共同开创了我国早期的化工事业。
  李烛尘初到塘沽,任久大精盐厂技师,1919年任厂长,上任伊始,李烛尘就表现出了卓越的管理才能,他首先为工厂确立了:“工商并举、科研并进、分文必争、分秒必争”的综合经营方针,并且本着“大企业要有大企业管理制度”的思想,全面制定了严格的管理条例,很快企业就改变了以往混乱的面貌,不仅扩大了生产,还生产出肥皂、牙粉等副产品,实现了多种经营。
  在产品销售方面,李烛尘也下了一番苦心。当时吃惯了粗盐的百姓,不认精盐,因此产品长期积压。李烛尘想方设法在报纸、街头大做广告,宣传精盐对人体的好处,派员将样品送给段祺瑞等人,还让工厂拿出少量产品免费供人品尝试用,就这样逐渐打开了销路。随后在时任财政总长兼盐务督办梁启超的支持和默许下,李烛尘又奔走于青岛、上海、武汉和江淮流域等城市,冲破盐务“引岸”制度,使得久大精盐得以进入南方市场。
  李烛尘的雄心并未局限于在塘沽发展精盐,而是有志于把全国的盐碱资源都开发起来。1919年,在不畏艰苦亲赴四川考察之后,李烛尘协助范旭东又开办了永利碱厂。
  1922年在李烛尘、陈调甫等人的建议下,久大精盐厂、永利碱厂率先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为了改善劳动条件,李烛尘还拨出资金兴建了久大、永利两厂职工医院、职工食堂、职工宿舍、明星小学。这种做法在当时是非常罕见和难得的。
  作为厂长的李烛尘处处事事以身作则,办事公道,待人和气,很受职工爱戴。
  办企业人才很重要,1922年,李烛尘向范旭东建议创办研究社,使进厂的大学生能够成长为自己的高级人才。范旭东欣然同意,为这个研究社定名为“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随后为了及时掌握学术动态,提高科研水平,李烛尘和范旭东倡办了《海王》旬刊。
  此后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永久黄”集团聚集和培养了300多名化工技术人才,这些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成为建设化学工业的技术骨干。周恩来总理曾经称赞永利是技术篓子。
  永利公司的纯碱顺利生产后,范旭东又开始筹建南京永利硫酸氩厂,李烛尘以“有碱无酸不成其为完全的基础化工工业”为理念,支持范旭东于1934年筹建当时亚洲最大的化工厂。
  “七·七”事变前,华北的局势已很紧张,李烛尘和范旭东商议,准备将“永、久、黄”内迁,重要的图纸送到天津,并举荐李烛尘作内迁的总负责人。塘沽沦陷后,李烛尘坐镇天津法租界久大总管理处,指挥塘沽等地的300多名技术人员、几千名工人和几万吨设备,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内迁到四川;但这时的李烛尘却被困在了天津,日本人先是企图用“合作"形式吞并永利和久大,被李烛尘以”公司章程规定,不接受外国股份"为由,断然拒绝。后来日本侵略者又拿出“投资合同”,让李烛尘签字,李烛尘怒斥说:“世界上哪有强盗抢东西,还要主人签字的道理!?”最后日本竟派兵将工厂强行占领。
  在同仁王子百先生的协助下,经过乔装化名才摆脱日本人监视的李烛尘,终于离开天津到汉口与等在那里的范旭东会合,并且担起了在四川建盐厂的任务。凭着过人的毅力,李烛尘克服了当地老盐户的抵制等困难,终于使久大在自贡立稳了脚跟,而且成为当地的知名企业。
  抗战胜利后,范旭东不幸去世,李烛尘在***经济部资源委员会的监督下,只身担负起了塘沽、南京、青岛等地的收复工作,并向***政府申请派人去日本索还被拆运到日本的全套硝酸生产设备。侯德榜也撰文在大公报上进行呼吁。当时***忙于内战,对这一正义要求置之不理。
  最后美国占领军司令麦克阿瑟不得不亲自命令日本将设备归还。这是战后中国从日本索还的惟一的一套设备。
  1946年李烛尘回到天津,为保护天津雄厚的工业基础,冒着生命危险劝说守将陈长捷、市长杜建时投降。警察局长李汉元在李烛尘的劝说下,命令全局干警放下武器,保护档案和物资,等待解放军的接收。
  北京解放后,李烛尘参加了新政协的筹备工作,并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1950年,李烛尘以“永、久、黄”团体负责人的身份,并代表公司和董事会向中央财经委员会申请公私合营,1952年正式定名为公私合营久大永利化学工业公司,成为天津最早的一家公私合营企业。1926年永利碱厂出碱时,董事会赠李烛尘公司股票5000元,以使他有权参与管理;若干年来,李烛尘对本息丝毫未动,公私合营时全部献给了国家。
  1953年李烛尘被任命为华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不久***接见了他,告诉他有几位先驱不能忘:讲钢铁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纺织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讲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讲交通运输不能忘记卢作孚。
  1956年,经***提议,李烛尘以75岁高龄被任命为食品工业部部长。
  1968年,中国海洋化工的开拓者、著名的民族实业家、工商界的楷模——李烛尘走完了87年的光辉一生。
  (天津电视台国际部提供文稿 北方网整理)



李烛尘   李烛尘(1882—1968), 天津久大盐业公司总经理,轻工业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
  湖南省永顺县人,1882年9月16日生于永顺县毛坝寨。7岁入私塾读书,勤奋好学,颇得先生赏识,认为是建国之材。1898年参加童子试。1901年参加永顺府会试,名列榜首。他憎恶***的现实社会,不愿再致力于科举仕途,从《盛世危言》和《易经》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得到启示,决心外出求学,探索富民强国之路。1903年入湘西北“成德达材"的最高学府常德西路师范学堂甲班就读,如饥似渴地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和西方科学文化知识,重点攻读科学技术,并制订了定量、有恒的学习方法。受该校创办人、湖南维新人物熊希龄的极大影响,与同学林伯渠交好,他热衷于爱国御侮、实业救国之路。1则年毕业后,漫游京、津、沪等地以增长见识,回湘后任教于长沙实科中学、常德省立第二师范学校。
  1913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电气化学科本科,以“跨海东渡为国酬”的精神刻苦自励,钻研化工专业。1918年学成归国,为国计、家计、人生计,改原名李华搢为“烛尘”,立志为中华民族从黑暗中崛起照明,以烛尘的笔名投稿《盐政杂志》,力陈己见。《盐政杂志》主编慧眼识英才,将他推荐给创办天津久大精盐公司的范旭东,聘为久大公司技师。他倾所学化工知识,运用新的经济管理学方法,很快扩大了精盐生产,产品打开湖南、湖北市场。1919年率队到四川、内蒙考察井盐和碱,1922年建立中国民族私营工业第一个科研机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曾任久大厂长、永利碱厂经营部部长。1926年制碱成功,永利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为中国人争了光。
  1924年范旭东赠给500元,他以此入股进董事会,艰苦奋斗,实现了制造国产盐、碱、酸的工业理想,发展了民族工业。1934年范旭东任永利化学工业公司总结理,他为副总经理,携手团结,创造了永(利)久(大)黄(海)化工企业集团。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永利为支援抗战,南京钮厂转产为金陵兵工厂生产硝铵炸药。后将全部工厂内迁,他任迁川总指挥,严辞拒绝日本人威逼合作的企图,辗转到达重庆,抓紧建厂复工技产,新厂名为“新塘沽”,体现了中国民族化工企业不倒的精神。还先后任迁川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工协常务理事、中国工商界对敌要求赔偿委员会常委,参与创办中国经济事业促进会、中国民主建国会,任民建中央常务理事。***赴重庆谈判期间,他公开发表文章《欢迎***赴重庆谈判》。***在会见他和范旭东时,盛赞他们创办民族化工企业的重大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他致力于恢复永利公司的生产,任华北工业协会会长、天津工业协会理事长。
  天津解放后,他积极创建天津市民主建国会和天津工商联。刘少奇到天津考察时,曾与他多次长谈,帮助他了解***的政策,坚定为新中国工业服务的决心。他当选为全国政协主席团成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参加了开国大典。见到老同学、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时,慨叹自己走过实业救国道路,最后归到***领导的建国路线上来。他还任全国工商联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委,为恢复和发展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经济作出了贡献。1955年随***视察黄河。1956年任国家食品工业部部长。1958年任国家轻工业部部长。1964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在古稀之年,仍然不辞辛劳,深入调查研究,向党和政府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建议。***、周恩来多次当面征求他对重大决策的意见。1968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他是清末最后一期秀才;又留学日本专攻电气化学;解放后,被人称为“红色资本家”。他就是中国海洋化工的开拓者,工商界的楷模李烛尘。

海洋化工开拓者——李烛尘

  1918年,中国第一家精盐厂———塘沽久大精盐制造厂,来了一位30多岁的留日生———李烛尘,他应聘担任该厂的技师,不久又出任厂长,负责全厂的产供销工作。李烛尘自十几岁起就立志献身中国的化工事业,第一次踏上这片白茫茫的盐滩,立即被这些宝贵的化工资源所吸引,从此矢志不渝地为发展海洋化工事业劳作奔波,终于奠定了民族海洋化工的根基。他和范旭东共同为发展中国的民族化工事业,并肩战斗了近30年。

  严格管理促销售
  李烛尘不但精通业务,而且很有管理才干。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为久大确立了“工商并举,科研并进,分文必争,分秒必争”的综合经营方针。其次便是抓管理,他认为“大企业要有大企业的管理制度”。所以全厂从上到下,全面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实行严格管理,处处有章可循。从此全厂一改过去的混乱面貌,不仅扩大了生产,提高了精盐产量,而且还生产出肥皂、牙膏等副产品。精盐质地洁白,不含对人体有害的杂质,但老百姓存在着消费误区,不认精盐,致使产品积压。李烛尘决定利用报纸做广告,宣传**盐的好处;然后生产一批小包装产品,免费供消费者品尝;最后又用政府的特许,使久大精盐进入南方市场,实现了精盐销售的各地联营。

  发展事业重人才
  李烛尘十分注意人才的培养,他认为事业的基础是人才,有了人才,一切事情都好办。他的人才观是“培养人才,知人善任,人尽其才”。1922年,李烛尘建议范旭东创办研究社,他说:“化工需要人才,大学生也是人才,但没有经验。我们办个研究社,培养自己的化工人才。”范旭东痛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李烛尘亲自为这个研究社定名为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为掌握学术动态,提高科研水平,他还倡办了《海王》旬刊,并说:“‘黄海’是永利、久大的大脑,《海王》是永、久、黄的喉舌。”

  改变落后迎新政
  1931年,李烛尘的儿子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并秘密加入了*****,准备去苏区工作,行前专程来天津向李烛尘辞行。李烛尘尽管不知道儿子的身份,却支持儿子的选择,说:“要改变落后的旧社会,就得有人去斗争,你可以走自己的路。”

  1946年李烛尘回到天津,被推举为天津工业协会理事长和华北工业协会会长。内战爆发后,为保护天津雄厚的工业基础,他反对***的“南迁”政策,并冒着生命危险劝说守将陈长捷、市长杜建时投降。虽然劝降未果,但警察局长李汉元在李烛尘的劝说下,命令全局干警放下武器,保护档案和物资,等待解放军的接收。

原贴地址:http://rw.peoplexz.com/28199/28202/20090526135248.htm

huns

帖子数 : 170
注册日期 : 10-05-05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