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中国第一王朝——先夏是荆蛮建立的☆

向下

☆中国第一王朝——先夏是荆蛮建立的☆ Empty ☆中国第一王朝——先夏是荆蛮建立的☆

帖子  huns 周六 五月 22, 2010 12:00 am

先夏的本名即为“戉”

“夏”作为朝代、国族的名称来使用最早是从西周开始的。商代的甲骨文卜辞中从未出现“夏”、“禹”,然而商人必定有对夏人的专称,该专称可能即为卜辞中经常提到的“戉”。因为,西周伪称来自先夏,而先夏之后便是殷商。西周为出师有名,自称先夏后裔,可能自有某些缘由。由此我们得到某些推论:

1.“夏”、“戉”古音相同;

2. 夏、戉活动范围相当;

3. 《韩非子·说林下》中的“羿”、“越”即“夷”、“夏”古称之遗存;

4. “禹”的初文很可能也从“戉”。

3. 夏王朝的苗蛮血缘


二里头类型的东南色彩——夏王朝含有苗蛮血缘

1. 夏之兴、亡与祝融集团息息相关(《国语·周语上》),而祝融为古代南方民族的象征;在出土文物记载中,祝融便是楚人之祖。

2. 传说鲧为禹父,而鲧(鮌)有明显的南蛮血统(《山海经·大荒南经》);又鮌与共工可能是同一人的分化,而共工也与蛮越有密切关系;

3. 祝融部落横亘长江流域,夏代势力最大、与王室关系最密切的诸侯斟寻、昆吾都属祝融集团;夏、楚、越都与“祝融八姓”有血缘关系;在后来的楚辞中,屈原透露了先夏族群的某些机密信息。而周人却对先夏始终言语不祥。

4. 鮌(共工)禹家族是古代神话传说中最著名的水利世家,而据现有考古资料,在全国各地的原始文化中,水利最发达的莫过于四川、两湖、两江、吴越;

5. 夏、越古音相近,卜辞的戉方即夏族,禹字本也从戉,夏代以“戉”为岁名,而长江流域地区本是石钺、玉钺的发源地和最发达地区;

6. 禹不但自己有南方血统,而且还与南方的涂山氏联姻;中国已经认证四川汶山为大禹的故乡。同时,大禹的足迹遍布长江流域。今天湖南衡山大禹碑与大禹陵与浙江绍兴的大禹墓就是明证。

7. 与夏有关的人名多具苗蛮夷越式的可以复音化的“胶着语”特点,如鲧/共工,禹/句龙,重/句芒,斟/斟寻,韦/豕韦,吾/昆吾,融/祝融,回/吴回。




夏亡后的情形

1. 夏夷越的融合

据信:由于伏羲(两湖、江西)荆蛮部落的东扩与女娲(江淮)东夷部落的融合。及荆蛮分支(三苗)部落的西迁,进入西蜀创造三星堆文明。同时北上,形成先羌。

因此在江淮的古地名、古族名所包含的古夷越语因素(胶着语): 句践、句吴、句注、句丽;姑苏,居庸;无余、无终;夫差、扶余;骆越,秽貉。

2. 胡、越的分离

夏本为一荆蛮、胡狄、夷越、氐羌的联盟,氐羌在最底层,主导者为荆蛮,其次是夷越、氐羌、胡狄,而盟主夏后氏以荆蛮为主【“夏后”之“后”可能为“夏”的修饰词,表明其荆蛮来源;禹又名句龙;鲧又名共工】,系从两湖稻作文化迁移而来,善于治水种稻,与江淮东夷联盟,一直在联盟占据主导优势为盟主,最终建立夏朝。夏亡后,胡狄部分向北、西迁移,发展为月氏、大夏、匈奴等;夷(殷商反叛)留中原、山东,越部分向东、南迁移,演变为百越(浙江福建);氐羌则发展为后来的周,而盟主荆蛮则南回,继续掌握长江流域的霸主地位。并且与西蜀、吴越建立广泛南蛮联盟抗击殷商。

商人本为东夷,间杂胡狄(简狄,旧传为有娀氏之女,帝喾之妃,殷始祖契之母),故商代夏后,夏联盟中原有的荆蛮、胡狄和夷越重新分裂为蛮、胡与越,各自回归各自故乡;

周人则主要是继承了夏联盟中的氐羌部分,故以夏人后裔自居,并以姬姜为统治姓氏。这与先夏传说中三苗迁陇蜀正好对应。

值得注意的是:先夏的形成,殷商代夏与黄河流域巨大平原的形成有关。黄河流域彻底形成陆地正是殷商代夏之际,而之前,正是盆聚效应吸纳四方移民。因此,商人的墓葬,黄种、白种、棕种都有遗骸出土。

huns

帖子数 : 170
注册日期 : 10-05-05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