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通道侗族文化遗产集成》序☆

向下

☆《通道侗族文化遗产集成》序☆ Empty ☆《通道侗族文化遗产集成》序☆

帖子  huns 周六 五月 22, 2010 12:19 am

《通道侗族文化遗产集成》序

林 河





侗族现在是聚居在中国湘、桂、黔三省边的一个少数民族,论人口只有200多万,不是很多。但论文化传承之厚重,民族特色之浓郁,在全国的少数民族中却是十分罕见的。现在,且从侗族的语言、衣、食、住、行、文化艺术等有关国计民生的大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侗族的语言文化

语言是人类文明中最早创造出来的“文化基因”之一。在“语言学”的分类中,侗族的语言属于中国“汉藏语系”中的“黔台语族”(还有 “侗台语族”、 “侗傣语族” 、 “壮侗语族”等名称)。“黔台语族”的语言在世界语言之林中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语言,这是因为,在中国各民族的语言中,汉藏语基本上未能走出国门。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北方游牧民族,在历史上曾经游牧于中国与西亚的大草原之间,在这两个地区都存留有他们的语言。但对其它民族和地区的文明影响不够大,都算不得国际语言。唯独“黔台语族”的先民,在14500年前全人类还处于极端野蛮落后的时候,就创造发明了令其他民族惊叹为“食之令人不老”的稻作文化(请参阅《湖南道县玉蟾岩考古资料》),初步解决了人类的温饱和健康问题,孔圣有云:“衣食足然后知礼义。”从此以后,人类才得以有余力从事发明创造,才得以不断地摆脱大自然对人类的束缚;才得以走出兽群,成为了地球上的主人;才得以跨进文明社会的门槛,拉开了“文明大舞台”的序幕。

由于语言是传播文明的重要载体,因此,“黔台语族”所创造的农耕语言,也就必然会随着中国农耕文化的传播而走进全世界的农耕家庭,成为了全世界农耕家庭的语言财富。因此,“黔台语族”的语言分布之广,是令人震惊的。她不但在中国拥有侗、台、壮、水、傣、黎、临高、布依、普标、毛南、仫佬、佯黄、拉珈、仡佬、拉基、布央、耶容等庞大的族群,在国外还有泰、掸、岱、土、京、侬、越南、老挝、石家、黑泰、白泰、坎梯、阿含、拉哈、等庞大的族群。大凡世界上接受了农耕文化的各种民族语言,如中国的汉藏语、苗瑶语、印度的阿萨姆语以及日本语、朝鲜语、马来语、孟高棉语,甚至西方世界的一些古老的农耕民族,也会在传承中国农耕文化的同时,或多或少地传承了中国的农耕语言。因此,都会与“黔台语族”的语言有亲缘关系。这种现象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请参看林河《萨姆(Saman)文化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播下的第一颗种子》一文)。

2005年冬,日本东京学习院大学(原日本皇家大学)著作等身的大学者诹访春雄教授带着他的译员曾从东京飞到长沙,向我请教日本语和印度语为什么有很多相同之处的问题。我告诉他:今天的考古学业已证明:全世界首创农耕文明的是中国 “黔台语族” 的先民,也就是说:全世界的农耕语言都来自一个14500年前的中国 “黔台语族”的妈妈——“夏娃”(“黔台语”称女祖先为“萨妈”的音译。)假若这位“夏娃”有两个儿女,一个去了日本,一个去了印度,你说:她们的语言能不相同吗?

“黔台语族”的语言既然是全世界农耕语言的“母语”,当然也会是日本和印度一些农耕语言的“母语”。全世界农耕语言的既然是一母所教,即使是地隔万里,时跨千年,在异地又产生了许多新的语言,其母语也许会出现声母或韵母的变化,但变化规律却是有轨迹可寻的。因此,必然都会与他们的母语——“黔台语族”的语言相近。这就是日本语和印度语为什么会有许多共同语的重要原因。诹访春雄教授将他带来的几十个日、印语单词和我逐一研究,果然大多能用“黔台语族”的语言解释清楚,听了我的讲解以后,诹访春雄教授满意而去。一个天大的语言难题,就这样轻松地解决了。因此,你们为研究侗族的语言文化提供的详实资料,必将对研究人类的语言文化做出重大的贡献。还希望你们再作更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侗族的“衣文化”

古书有“华夏深衣,鸟夷卉服”之语,说的是汉族先民穿的是一种叫“深衣”服装。“深衣”是一种“上衣下裙”的素色衣裳,由于阶级社会的礼制森严,汉族只有帝王与王公贵族才可以按等级穿象征“天玄地黄”(即“玄衣纁裳”),外加彩绘的衣裳。一般的老百姓是只许穿素色的“深衣”的。这就是汉族服饰为什么贫乏的重要原因。而中国的“鸟夷”(即崇拜太阳鸟——鸾凤的民族)由于没有汉族社会那样等级森严的礼制约束,上至酋长,下至平民,都可以穿色彩斑斓的花衣服,因此,少数民族的衣裳要比汉族平民的衣裳美丽多了,侗族是中国的“鸟夷”之一,是古文明非常先进的“黔台语族”的后代,因此,侗族的服饰文化是非常绚丽多彩的。通道侗族自治县有一位文化干部张柏如先生,他变卖了自己的家产,化费了毕生的精力,走遍了侗家山寨,拍摄了无数照片,研究了侗族各个分支的历史,写成了一部图文并茂的学术巨著,名叫《侗族服饰艺术探秘》,此书经台湾的汉声出版社出版后,立时好评如潮,不断加印仍供不应求。可惜的是,此书出版以后,至今还很少见其他民族有能与之比美的同类书籍出版,但由此也证明了侗族的服饰文化的确是丰富多彩的。侗族有句俗语说:“汉族的历史写在竹简里,侗族的历史绣在服饰上。” (“黔台语”没有书本的概念,至今还称书本为竹简)这是非常符合实际的。对此,张柏如先生的《侗族服饰艺术探秘》一书已有探讨,我这里就不多说了。因此,你们为研究侗族的服饰文化提供的详实资料,必将对研究人类的服饰文化做出重大的贡献。还希望你们再作更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侗族的“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是否先进,是检验一个民族是否“文明进步”的重要试金石。考古学与民族学已经证明:中国的稻作文化是“黔台语族”的先民在14500年前创造发明的。吃饭问题是人类的头等大事,只有解决了吃饭问题,人们才有余力去发展科学文化。太史公司马迁言:"楚越之地……饭稻羹鱼。"在茹毛饮血的古代,“饭稻”令人健康长寿、和平宽厚、发奋图强,“羹鱼”令人聪明智慧、善于思考,勇于探索进取。"饭稻羹鱼"这两大特色就是形成我们中华民族民族特色的重要物质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能在人类发明创造的竞技会上,取得了1万多年世界冠军的基本保证。侗族是“黔台语族”中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饭稻羹鱼”也是侗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特色。此外,现代饮食中的许多保健食品,如吃蚯蚓、吃蚂蚁、吃茶等,在西方被认为是新鲜事物,而在侗族的食谱中,它却是寻常食品。特别是侗族的“腌酸菜”(泡菜),对侗族人民的健康起过很大作用,有什么肠胃病及某些轻微疾病,往往喝一碗“腌酸汁”就可望痊愈。现代科学研究发现: “腌酸汁”含有丰富的乳酸菌,多种维生素、矿物质以及人体所必需的十余种氨基酸,能增强食欲,并抑制小肠内的其他病菌,而且还有明显的减肥作用。在历史上,“黔台语族”因熟食的需要而发明的陶瓷文化,更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的典范,它不仅为中国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从东方到西方的 “陶瓷之路”,为“茹毛饮血”的西方送去了饮食文明,同时也为人类开辟了从东方到西方的“农耕之路”、 “茶叶之路”、 “丝绸之路”和“科技之路”(如“四大发明”等),促成了西方的文明进步。特别是陶瓷的发明,还为人类开创了集物理、化学、数学、几何、美学、哲学、文学、艺术、神学、宗教等于一体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的新时代。尤其是农耕文化培养出来的精耕细作、不误农时、爱心待物、耐心呵护、善于思考、勇于改革、热爱和平、不好战伐等等美德,更是人类走向民主科学、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文化基因。因此,你们为研究侗族的饮食文化提供的详实资料,必将对研究人类的饮食文化和人类文明做出重大的贡献。还希望你们再作更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侗族的“住文化”

在中国的56个民族中,除了汉族的宫殿式建筑文化因为是吸取了各民族建筑文化之长,而享有代表地位之外,在其他的55个少数民族中,游牧民族为了适应逐水草而居,迁徙频繁的特点,发展的是简易型的“帐蓬文化”。藏、傣等族因受佛教的影响较深,发展的是佛教的寺庙文化。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则发展的是伊斯兰教的寺庙文化。只有侗族因偏居于中原王朝“王化不到”的西南一隅,受外来文化的冲击较少,还保存了中华农耕文化一万多年以来的建筑传统,可算是中华本土建筑文化中的“活化石”。侗族的以“卯榫结构”为特色的“四大建筑”(“高塔式鼓楼”、“干栏式房屋”、 “廊桥”、“凉亭”)以及由“萨姆坛”、 “芦笙坪”、“禾晾”、“八卦式村寨布局”、“卵石花街”、“青石板路”、“养鱼塘”、“水井”、“风景林”等交织而成的综合环境艺术之所以能闻名于世界,就是这个原因。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从临澧县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竹马村建筑遗址”到黔阳县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高庙建筑遗址”),黔台语族的先民,就已创造了这种以“竹木结构”、“卯榫结构”、“雕梁画栋”为特色的“建筑文化”,后来又为环太平洋许多民族所继承。但其他民族的传统建筑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多已丢三拉四,传承不全,还能够比较系统、完整地将传统的建筑文化传承至今的,大概就只剩下侗族的建筑文化了。因此,你们为研究侗族的建筑文化提供的详实资料,必将对研究人类的建筑文化做出重大的贡献。还希望你们再作更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侗族的“行文化”

今日的“黔台语族”各民族的居地多远离大江大湖,似乎与舟楫文化无缘。但“黔台语族”各民族的先民,却曾经是长江、云梦、洞庭、彭蠡、南海等江河湖海的主人,舟楫文化十分丰富。从考古发现中可知:世界上最早的帆船与方舟,都出土于侗族的聚居地——古黔中地区距今7800到7400年的“高庙遗址”之中,而装有船舵的大型木板船则出自距今6800年前洞庭湖边的“城头山遗址”。世界上最早的水上祭祀图也出土于距今7800到7400年的“高庙遗址”,楚国时代的大文学家屈原的诗句:“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描写的就是两湖地区“黔台语族”的这一水上祭祀的古老风俗。在“黔台语族”地区,只要有能行舟的河流,都会有“水上竞渡”,在没有河流的地方,也要做一只“旱傩船”(内供人类的始祖神傩公傩母)来游村串寨,就是这种“舟楫情结”在民族文化上的表现。楚人在端午节用这一风俗来祭祀因忧国忧民投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那已是这一古老风俗的余波了。这一起源于古代“黔台语族”的水上祭祀,曾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和整个的环太平洋地区,最近,韩国还将他们向中国学来的端午节风俗,向联合国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并获得了成功,就是一例。这一风俗还很可能传播到了埃及,形成了埃及的水上竞渡。由此可见其影响之深远。因此,你们为研究侗族的舟楫文化提供的详实资料,必将对研究人类的舟楫文化做出重大的贡献。还希望你们再作更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侗族的文化艺术

在人类的远古时代,农耕文明就是全人类最先进的文明,最先进的文明必然会创造出最先进的文化艺术,中国的“黔台语族”是全人类农耕文化的创造者,已经有了距今14500年的农耕文明史。因此,“黔台语族”传承的文化艺术也格外厚重。

1986年10月,贵州黔东南州歌舞团侗族大歌合唱团应邀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巴黎艺术节,侗族大歌的演唱使巴黎听众倾倒,连续演唱六场,座无虚席,法国各报刊纷纷撰文赞扬。法国《世界报》以“迷人的侗族复调歌曲吸引了西方观众”为题,发表文章,盛赞侗族大歌是金秋艺术节的重要发现和成就之一。”法国《解放报》称赞“侗族大歌是最有魅力的复调音乐。”艺术节执行主席马格尔维特说:“在东方一个仅百余万人的少数民族能够创造和流传这样古老、纯正、如此闪光的艺术,在世界实为少见,它不仅受到法国观众的喜爱,就是全世界人民也都会喜爱的。”(引自京佑《“大歌”的溪流》一文)

其实,侗族的音乐艺术决不止是“复调大歌”一种。侗族地区素有“歌的家乡,舞的海洋”之称。流行于“黔台语族”中的“耶歌”、“九歌”、“款歌”、“复调喉路歌”、“复调芦笙曲”、 “祭萨歌舞”、“琵琶歌”等,全都是充满了浓郁民族气息的文化瑰宝。

以前很少被人重视的侗族服装纹饰,经过痴迷于侗文化的张柏如先生整理成册出版之后,人们发现:在这些眼花缭乱的纹饰背后,竟隐藏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黔台语族”有句古话:“有文字的民族把历史写在在竹简上,没有文字的民族把历史绣在服饰上”,在侗族的服饰上的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纹饰,绣的竟是侗族罕为人知的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例如长沙马王堆西汉女尸棺绘上的有些考古学家解释不出来的纹饰,一个“黔台语族”的绣女却可以脱口道出。

“黔台语族”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交替时期的“洪水神话”,是反映先进的农耕氏族的大巫师动用“摸拟巫术”以洪水向落后了的渔猎氏族争夺“神权”的神话——人类始祖NUO(傩)兄NUO(傩)妹利用洪水淹没旧人类,创造新人类的神话传到了西方以后,最终被创始于父系氏族男权社会的基督教改造成为了“NUO YA(通常被译作“诺亚”或“挪亚”)方舟” 创世神话(有关论证请阅读林河的《中国巫傩史》一书)。

“黔台语族”著名的“绣花鞋”民间故事,传到了西方后,被西方改造成了著名的“水晶鞋”的故事并风靡全球。

“黔台语族”的原生性神话作品中只有充满了“一心为公,舍己为群”、“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高尚品质的“盘古开地辟地”(“盘古”一称“粳萨”,见林河《九歌与沅湘民俗》一书)、“女娲补天”、“后羿射日”、“伏羲教民网罟”、“神农教民耕种”等神话,而找不到西方神话那种将盗火给人类的神灵施以酷刑的“暴君型神话”,也找不到为了一个美女而发动几十年残酷战争的所谓“英雄史诗”。因此,“黔台语族”的神话作品也可以说是人类美德教育之源。

由上可知,“黔台语族”的先民。是一个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伟大民族。是一个为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先进民族,是一个为人类创造了和平文化与和谐社会的优秀民族,因此,你们为研究侗族的文化艺术提供的详实资料,必将对研究人类的文化艺术做出重大的贡献。还希望你们再作更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2006年1月3日—5月13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c0e46001000a3w.html



欢迎泰国同仁来湘考察的讲话

侗泰一家亲

湖南省文史研究馆 林 河

侗泰一家亲:同饮一江水,同讲一种话,同吃粳糯饭,同敬一个Sam(萨)。

一、 侗、泰人民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没有农耕文化便没有安居乐业,没有安居乐业便没有人类文明。根据考古新发现,1.5万年前中国湖南省道县玉蟾岩发现的“世界第一粒人工栽培稻”标志着人类农业科学的诞生。玉蟾岩发现的陶器标志着人类手工业和化学工业的诞生,玉蟾岩发现的骨椎和植物纤维编织物,标志着人类住室文化和纺织工业的诞生。人类的衣食住行这四件大事,玉蟾岩人就作出了三大贡献,这难道还不巨大吗?湖南黔阳距今7800年的高庙文化中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帆船”和“方舟”、湖南澧县距今6000多年的城头山文化中发现了世界最早的船舵,标志着人类海洋文化的诞生,城头山文化出土的世界最早的“和平农贸城市”,标志着人类城市文明与和谐社会的诞生。全人类的衣食住行与城市文明,件件都是侗、泰、黎、壮等“黔台语族”的先民发明创造的,我们共同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是无可比拟的。
中、泰国都是水稻文化很发达的国家。泰国的奴·克塔稻作遗址就有6000年以上的历史。中国以创造水稻文明著称,泰国以培育优质稻米著称,我们都以优秀的成绩为建设文明和谐的“世界大家庭”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 侗、泰等民族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巨大贡献

早在中国汉朝的官员张骞“人为”开辟的、途经西北飞沙走石之地的“陆上丝绸之路”之前,亚洲南部早已有了一条由侗、泰等水稻民族 “自发”开辟的、从山青水秀、鸟语花香、阡陌相连、人烟相望、和睦和谐、歌舞升平的川、黔、滇、缅、泰等地区通往印度洋再转运西域的“海上丝绸之路”了。
正确地说,“海上丝绸之路”实际上应该是“海上稻作文化之路”。因为丝绸、茶叶、陶瓷、四大发明、原始宗教(萨姆信仰)等全都是稻作文化的产物。东方文明就是通过这条商路到达西方世界的。西方世界的海贝、珠玉、象牙、琉璃、香料等则是通过这条商路到达中国,再以水陆联运的方式进入洞庭长江,分别转运到中国各地去的。
泰国距今6000年前的奴·克塔等稻作遗址就是“海上商路”的最好见证。很有可能就是泰国的奴·克塔等稻作文化的继续西传,才催生了西亚距今6000-5000年的“苏美文明”的。
作为东方民族,我们都曾受过西方世界的轻视和侮辱,在距今50年前,美国的“莫维士理论”,更是以一条划分地球的子午线,硬性地将东方和西方分割开来,他们以西亚的“苏美文明”为依据,将西方民族定性为“聪明智慧的优秀民族”,将东方民族定性为“没有头脑的劣等民族”,这思想至今还在影响着西方世界。我希望我们东方民族,能够通过对考古新发现的研究,将我们的祖先是如何通过这条“文明之路”将东方的“万年文明”输送到西方,促成了西方的6000年文明的?这是为恢复东方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应有的地位,也是为还原人类真实的历史的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

三、有关民族语言的文化学思考

1 、关于世界母语的问题

人类的的语言,最开始一定是多元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但根据我长期的思考:在文化交流中,由于语言的交流是重中之重,引进本民族没有的外来语,必定是经常发生的。在上古的采集、渔猎、农业三大时代中,只有农耕时代是创造文明的时代,农耕用语必然是世界上最成熟、最丰富、最全面的语言。必然会经常影响其他的民族,成为使用率最高的语言。我们“黔台语族”是农耕文明的创造者,我们创造的农耕语言理所当然地就会成为全世界的母语。200年前,西方学者曾发现了这一问题,但因是站在“西方优秀论”的立场上,本末倒置地去研究的,研究了200年也研究不出成果。我运用“黔台语”去研究世界母语,很快就见成效。日本著名学者诹访春雄曾从东京乘飞机来到我家,与我讨论日本和印度为什么有许多共同语言的问题。我说:如果有位母亲生了两个孩子,一个去了日本,一个去了印度,他们的语言能不相同吗?这位母亲就是中国首创农耕的“黔台语族”,日本与印度相同的语言必定是“黔台语”的农耕语言这一部分。诹访春雄用我的理论印证,果然如此。很高兴的回日本去了。中国河南大学外语系一位很关心世界母语的张今教授,读了我的一些文章后,认为只有我真正地找到了世界母语,热情洋溢地要利用他的外语知识帮助我完成世界母语的研究……
我们都是在首创农耕的“黔台语族”这位母亲的摇篮中长大的民族,是世界母语的创造者,很希望我们能合作研究世界母语。我老了,语言知识又浅薄,很难完成这样一个耗资费力的工作,但我的一些经验还是可以提供你们借鉴的。

2 、关于民族的自称问题

侗 :真名“糯民”、“ 粳民”,是以创造粳糯文化得名。
壮 :原称僮族,僮应作“禾童”。《说文》:“早生而晚熟者曰“禾童”。
黎 :A、在先秦时,“稻”、“黎”、“利”通用。如《春秋、宣四年》“秦伯稻卒”,《谷梁》作“秦共公利卒”,可证“黎”就是“稻”。B、马王堆汉墓“利仓侯”史作“黎朱苍”。C、湖南省湘西苗族至今仍称吃饭为“咙利”。
苗 : 以在田里种植禾草而得名。
泰 :?
根据我的经验,在考察研究中,还要注意族称的“名实不符”问题。例如:在考察中经常会发现侗中有苗,苗中有侗,哥哥是苗,弟弟是侗的情况。如果不加清理,很容易在研究中张冠李戴,影响考察的科学性。(2007年4月12日)



“鬼禾”与野生稻。

  在我国云南、广东、广西、安徽、江苏、台湾等省的沼泽地里,往往可以找到野生稻,这是一种有地下茎的植物,能够多年生长,地上的茎是实心的,每穗有4~5个枝梗,结着几颗谷粒。有些地方,它们在稻田里简直像杂草一样蔓延,产生有害影响。群众为它起了个名字,叫做“鬼禾”。现在才知道,原来它正是今天栽培稻的原祖哩!这种野生稻,在包括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北部、泰国、老挝、越南以及我国南部的广大椭园形地带内,都曾发现过,不过考古实物却表明,在演变为栽培稻过程中,以我国的历史最为悠久。

huns

帖子数 : 170
注册日期 : 10-05-05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