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炎帝文明杂谈』
『神农炎帝文明杂谈』
中华民族最值得骄傲的就是我们的农业文明。因为,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口,都是靠吃中国人发明的大米饭长大的。但是,最讲不清楚的也是我们的农业文明。因为,世界上从来都不承认中国在农业文明史上的地位。稻谷有粳稻与籼稻两大品种,世界上把“粳稻”称做“Japonica”(日本稻),而把“籼稻”称做“Indica”(印度稻),中国稻在世界上根本排不上队。一个以农业文明为骄傲的中华民族,在世界农耕文明史上却名落孙山,岂不悲哉!
这也难怪那些外国学者,因为“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尽管在中国的长江流域已发现了一万五千年前的人工栽培稻,尽管在古代中国第一大湖的“洞庭鱼米乡”已经发现了八至九千年前的稻作文化群,并且在数百年之内就迅速地传播到了江浙一带,形成了中国沿海一带的“古湘湖跨湖桥——余姚河姆渡文化群”。但直到目前为止,有一些中国人自己却不敢往高处想。对眼前出现的新事物还在熟视无睹,还在把那中国黄河流域的那位只有四千多年历史的姜水炎帝,当作全中国农耕文化的始祖。还不敢提出“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的正确口号,也不敢推翻“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的错误口号。还不敢承认首创农耕的是中国南方的神农氏的事实,也不敢提出“姜水炎帝是南方农耕文化的继承者”和“北方农耕文化的开拓者”的新论。我们中国人自己还弄不清楚和不敢说的事,他们外国人怎么会弄得清楚呢。
如上所述,中国人之所以弄不清楚,并不是真正地弄不清楚,而是还有些人拘泥于“圣人之语”和“经典之言”。尽管情况早已发生了变化,而我们却还是不敢大胆地向全世界宣布我们的新发现,还是不敢推翻那早已不合时宜了的“圣人之语”和“经典之言”。
科学是不管你什么“圣人之语”和“经典之言”的。中国人都不敢理直气壮地宣布真正的神农氏在中国的南方,不敢直言人类农耕文化之源在中国。外国人不知道中国有这么悠久的农耕文化,只知道埃及人民,早在距今一万年左右,就已经懂得了种植小麦。中国以南的泰国、印度、菲律宾等地人民,早在五千年前,就已懂得了种植水稻。日本的粳稻名扬世界,中国的大米却在国际市场上却没有地位。而中国陕西宝鸡地区的那位神农炎帝,只不过四千多年历史,你们有什么可值得骄傲的呢?在世界上排不上队,你们又能够怨谁呢?
在过去,西方列强对中国是非常不公的。什么“东亚病夫”、“劣等民族”、“中国人与狗不得入内”等等邪恶语言和无赖行为且不去说它。而本应该以科学严谨、尊重事实为原则的学术论坛,同样地对中国充满了蔑视与偏见。英国赫·乔·韦尔斯所著的《世界史纲》第三篇《最初的文明》一节中,对世界古文明的排序是:苏美尔人、萨尔贡一世的王国、汉谟拉比的帝国、亚述人及其帝国、迦勒底帝国、埃及、印度、中国。中国是排在最末位。美国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与菲利浦·李·拉尔夫合著的《世界文明史》中,中国被排在第六位。这本书还在《中国古代的文明》一章武断地说:“大约在印度的印度河流域文明繁荣了一千年后,中国才出现高度的文明”。其它的《世界文明史》,中国也是被排在世界古文明的末位。
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应该有中国人民自己的历史!我们不能再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别无选择地去读那些站在“西方中心论”的立场上,对中国充满了偏见和歧视的《世界文明史》了。同样,我们也不能再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别无选择地去读那些站在“中原中心论”的立场上,对中国周边民族的文化和地域文化充满了偏见和歧视的《中华文明史》(实际上是《中原文明史》)了。我们应该有用科学方法写的对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都不偏不倚、公平公正、符合历史真实的《世界文明史》,我们应该有用科学方法写的对中国56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都不偏不倚、公平公正、符合历史真实的《中华文明史》。
改写《世界文明史》和《中华文明史》当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但对某些方面的历史或历史人物作出一点力所能及的研究,却是可以办得到的事。
由于中国古史上的神农氏,是关系到中华古文明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究竟占有多少份量的至关重要的人物,现在,我就从剖析神农氏这位历史人物入手。
过去,我长期受前人的影响,也曾认为首创农耕的神农炎帝是陕西宝鸡地区的姜水人氏。但经过仔细研究后,才发现那完全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读书不求甚解”而造成的误解。
根据我掌握的信息,历史上谈起过神农炎帝出处的,大致有下列一些:
一、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哀公九年》云:“炎帝,火师,姜姓其后也。”这话的意思是:炎帝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姜水的那位炎帝就是他的后代。
二、左丘明《国语·晋语》云:“昔少典氏娶有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这话的意思是:少典氏娶有乔氏为妻,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在姬水当上了游牧民族的领袖——黄帝,一个在姜水当上了农耕民族的领袖——炎帝。二人经常因矛盾而发生战争。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两个民族的意识形态不同的缘故啊。
三、《礼记·月令·夏之月》云:“其帝炎帝,其神祝融。”这话的意思是:夏主南方,夏天的天帝是炎帝,所敬的神灵是祝融。
四、《列子·汤问篇》云:“楚之南,有炎人国。”这话的意思是:在楚国的南方,有一个炎人国。楚国的南方即今日的湖广一带,这话暗含有湖广地区就是炎人国,炎人国的帝王,就是炎帝的意思在内。
五、楚·屈原《远游赋》云:“指炎神(一作炎帝)而直驰兮,吾将往乎南疑”。 这话的意思是:农耕民族的农神就是炎神(一作炎帝),他的神居就在湖广地区的九疑山。
六、长沙楚墓帛书有:“炎帝乃命祝融以四神降……”。这话的意思是:祝融是炎帝下面最大的神灵,众神都要听从他的差遣。楚国地处南方,这一记载证明了炎帝的确是南方的灵神。
七、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云:“黄帝南伐赤帝,至于囗囗,战于反山之原……大有灭之。”这话的意思是:炎帝部落在黄帝部落的南方。
八、《史记·五帝本记》云:黄帝征天下之不顺者“南至于江,登熊湘。”湘指湘山,据《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湘山,一名编山,在岳州巴陵县南十八里也。”这话的意思是:黄帝征服其他不顺服的部落时,曾到达了长江流域,攻占了炎帝部落的土地。并曾登临过洞庭湖中的湘山“。
九、汉·《白虎通义·五行篇》云:“时为夏,夏之言,大也,位在南方…… 其帝炎帝,炎帝者,太阳也。其神祝融,祝融者,属续,其精为鸟,离为鸾”。 这话的意思是:炎帝是南方的太阳神。辅佐他的神使是祝融,祝融的精魂是鸟,太阳(离)则是鸟中之尊的鸾凤。
十、《汉书·魏相传》云:“南方之神炎帝,乘离执衡司夏。”这话的意思是:炎帝是南方之神,他乘坐着日车,手里拿着衡器,在一年四季之中,他是主管夏季的神。
十一、《淮南子·天文训》云:“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这话的意思是:在五行学说中,南方属火,主管南方的天帝是炎帝,他的神佐是祝融(朱明是祝融的又一音译)。
十二、汉·《淮南子·时则》云:“南方之极,自北户孙之外,贯颛顼之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所司者万二千里。”这话的意思是:南方极远之地到了北户孙(今属越南)之外。从北方的颛顼之国到南方的委火炎风之野,炎帝所管辖的土地有一万二千里之多。
十三、晋·皇甫谧撰《帝王世纪》云:“……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以火承木,住于南方……在位120年而崩,葬长沙”。
十四、晋·皇甫谧撰《帝王世纪》云:“(炎帝)在位120年而崩,葬长沙。纳奔水氏之女,曰听沃。生帝临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哀、次帝榆罔,凡八世。合530年”。
十五、《世说新语》引晋《伏滔集》载《习凿齿论青楚人物》,略曰:“神农生于黔中”。
十六、晋·王嘉撰《拾遗记》云:“(炎帝)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
十七、唐·《元和郡县志》引《南岳记》云:“衡山者……炎帝馆其岭,祝融托其阳。”
十八、王万树《衡山稽古》云:“衡山为炎帝游息之所,帝自曰‘朱’,有朱陵洞,死葬长沙”。
十九、《衡山稽古》又云:“炎帝为衡山君。”
二十、《衡山稽古》又云:“桂阳北有淇江,其阳有嘉禾县。嘉禾故粮仓也,炎帝之世,天降雨量嘉禾,神农拾之,以教耕作。”
二一、《衡山稽古》又云:“炎帝后山氏以长沙为历山国。”
二二、《衡湘传闻》云:神农氏之裔赤制氏“作耒耜于郴州之耒山。”而郴州又是因为炎帝之臣郴沃在此而得名。
以上的摘录中,古人说神农炎帝是南方人的有二十多条,而说神农炎帝是北方人的只有半条“孤证”。这半条“孤证”就是人们所熟知的、两千多年前的经学大师左丘明在《国语·晋语》中的那段话:
“昔少典氏娶有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我为什么说这条信息只能算半条“孤证”呢?这是因为,左丘明的代表作有两部,最著名的是《春秋左氏传》,其次才是《国语》。两部书中都有关于神农炎帝的记载。在《春秋左氏传·哀公九年》中,他的说法又不同,他说:“炎帝,火师,姜姓其后也。”从这两条不同的信息中不难发现,在“姜水炎帝”的前面,还有一个“火师炎帝”,这“姜水炎帝”,是那个“火师炎帝的后代”。因此,古代的炎帝,可能有很多,就像汉朝有26 个皇帝,都称汉帝,清朝有11个皇帝,都称清帝一样。要不然,左丘明一时说姜水炎帝是中国最早的炎帝,一时又说姜水炎帝是火师炎帝的后代,前言不对后语,他岂不是自己在打自己的嘴巴?
在原始时代,哪有阶级社会那样严格的等级制度?所谓“帝”者,不过是某些氏族酋长的代名词而已。因此,只要农耕文化传播到哪里,哪里的氏族就会信奉神农(神农者,农神也),就会称自己的酋长为炎帝的。这种情况,就好比今日世界各国都有农业部,都有农业部长一样。今日,中国有好些地方都在争炎帝的出生地,就是这种情况造成的。
且让我们分析一下《国语·晋语》关于炎帝家世谈话的上下文义,《国语·晋语》中的话是晋大夫司空季子(即胥臣)说的。他谈的姬黄与姜炎的父母是谁?并没有涉及姬黄与姜炎的始祖是谁?而在《春秋左氏传·哀公九年》中,他谈的是姜炎的始祖是谁?而没有涉及姬黄与姜炎的父母是谁?二者并不矛盾。中原的读书人由于极力想象炎帝应该是中原人士,又苦于在古籍中找不到根据,便“读书不求甚解”,将这半条“孤证”当作了证据。造成了把姜炎的父母和祖宗混淆到一起的错误。
这位与姬水黄帝是兄弟关系的姜水炎帝,与另一个历史久远的蚩尤炎帝(蚩尤也是炎帝之后)的命运一样,先后都被他们的“黄帝哥哥”消灭掉了。这样一个连自身都不保、连一代都没有传下去的短命的姜水炎帝,我们又怎么可能把他当作是首创农耕的那位神农炎帝呢?
出现这种情况,只能怪原始时代的语言太简陋,把许多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炎帝都说成了炎帝,害得后人不着边际地横猜竖想,一错再错。
这也难怪那些外国学者,因为“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尽管在中国的长江流域已发现了一万五千年前的人工栽培稻,尽管在古代中国第一大湖的“洞庭鱼米乡”已经发现了八至九千年前的稻作文化群,并且在数百年之内就迅速地传播到了江浙一带,形成了中国沿海一带的“古湘湖跨湖桥——余姚河姆渡文化群”。但直到目前为止,有一些中国人自己却不敢往高处想。对眼前出现的新事物还在熟视无睹,还在把那中国黄河流域的那位只有四千多年历史的姜水炎帝,当作全中国农耕文化的始祖。还不敢提出“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的正确口号,也不敢推翻“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的错误口号。还不敢承认首创农耕的是中国南方的神农氏的事实,也不敢提出“姜水炎帝是南方农耕文化的继承者”和“北方农耕文化的开拓者”的新论。我们中国人自己还弄不清楚和不敢说的事,他们外国人怎么会弄得清楚呢。
如上所述,中国人之所以弄不清楚,并不是真正地弄不清楚,而是还有些人拘泥于“圣人之语”和“经典之言”。尽管情况早已发生了变化,而我们却还是不敢大胆地向全世界宣布我们的新发现,还是不敢推翻那早已不合时宜了的“圣人之语”和“经典之言”。
科学是不管你什么“圣人之语”和“经典之言”的。中国人都不敢理直气壮地宣布真正的神农氏在中国的南方,不敢直言人类农耕文化之源在中国。外国人不知道中国有这么悠久的农耕文化,只知道埃及人民,早在距今一万年左右,就已经懂得了种植小麦。中国以南的泰国、印度、菲律宾等地人民,早在五千年前,就已懂得了种植水稻。日本的粳稻名扬世界,中国的大米却在国际市场上却没有地位。而中国陕西宝鸡地区的那位神农炎帝,只不过四千多年历史,你们有什么可值得骄傲的呢?在世界上排不上队,你们又能够怨谁呢?
在过去,西方列强对中国是非常不公的。什么“东亚病夫”、“劣等民族”、“中国人与狗不得入内”等等邪恶语言和无赖行为且不去说它。而本应该以科学严谨、尊重事实为原则的学术论坛,同样地对中国充满了蔑视与偏见。英国赫·乔·韦尔斯所著的《世界史纲》第三篇《最初的文明》一节中,对世界古文明的排序是:苏美尔人、萨尔贡一世的王国、汉谟拉比的帝国、亚述人及其帝国、迦勒底帝国、埃及、印度、中国。中国是排在最末位。美国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与菲利浦·李·拉尔夫合著的《世界文明史》中,中国被排在第六位。这本书还在《中国古代的文明》一章武断地说:“大约在印度的印度河流域文明繁荣了一千年后,中国才出现高度的文明”。其它的《世界文明史》,中国也是被排在世界古文明的末位。
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应该有中国人民自己的历史!我们不能再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别无选择地去读那些站在“西方中心论”的立场上,对中国充满了偏见和歧视的《世界文明史》了。同样,我们也不能再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别无选择地去读那些站在“中原中心论”的立场上,对中国周边民族的文化和地域文化充满了偏见和歧视的《中华文明史》(实际上是《中原文明史》)了。我们应该有用科学方法写的对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都不偏不倚、公平公正、符合历史真实的《世界文明史》,我们应该有用科学方法写的对中国56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都不偏不倚、公平公正、符合历史真实的《中华文明史》。
改写《世界文明史》和《中华文明史》当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但对某些方面的历史或历史人物作出一点力所能及的研究,却是可以办得到的事。
由于中国古史上的神农氏,是关系到中华古文明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究竟占有多少份量的至关重要的人物,现在,我就从剖析神农氏这位历史人物入手。
过去,我长期受前人的影响,也曾认为首创农耕的神农炎帝是陕西宝鸡地区的姜水人氏。但经过仔细研究后,才发现那完全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读书不求甚解”而造成的误解。
根据我掌握的信息,历史上谈起过神农炎帝出处的,大致有下列一些:
一、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哀公九年》云:“炎帝,火师,姜姓其后也。”这话的意思是:炎帝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姜水的那位炎帝就是他的后代。
二、左丘明《国语·晋语》云:“昔少典氏娶有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这话的意思是:少典氏娶有乔氏为妻,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在姬水当上了游牧民族的领袖——黄帝,一个在姜水当上了农耕民族的领袖——炎帝。二人经常因矛盾而发生战争。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两个民族的意识形态不同的缘故啊。
三、《礼记·月令·夏之月》云:“其帝炎帝,其神祝融。”这话的意思是:夏主南方,夏天的天帝是炎帝,所敬的神灵是祝融。
四、《列子·汤问篇》云:“楚之南,有炎人国。”这话的意思是:在楚国的南方,有一个炎人国。楚国的南方即今日的湖广一带,这话暗含有湖广地区就是炎人国,炎人国的帝王,就是炎帝的意思在内。
五、楚·屈原《远游赋》云:“指炎神(一作炎帝)而直驰兮,吾将往乎南疑”。 这话的意思是:农耕民族的农神就是炎神(一作炎帝),他的神居就在湖广地区的九疑山。
六、长沙楚墓帛书有:“炎帝乃命祝融以四神降……”。这话的意思是:祝融是炎帝下面最大的神灵,众神都要听从他的差遣。楚国地处南方,这一记载证明了炎帝的确是南方的灵神。
七、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云:“黄帝南伐赤帝,至于囗囗,战于反山之原……大有灭之。”这话的意思是:炎帝部落在黄帝部落的南方。
八、《史记·五帝本记》云:黄帝征天下之不顺者“南至于江,登熊湘。”湘指湘山,据《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湘山,一名编山,在岳州巴陵县南十八里也。”这话的意思是:黄帝征服其他不顺服的部落时,曾到达了长江流域,攻占了炎帝部落的土地。并曾登临过洞庭湖中的湘山“。
九、汉·《白虎通义·五行篇》云:“时为夏,夏之言,大也,位在南方…… 其帝炎帝,炎帝者,太阳也。其神祝融,祝融者,属续,其精为鸟,离为鸾”。 这话的意思是:炎帝是南方的太阳神。辅佐他的神使是祝融,祝融的精魂是鸟,太阳(离)则是鸟中之尊的鸾凤。
十、《汉书·魏相传》云:“南方之神炎帝,乘离执衡司夏。”这话的意思是:炎帝是南方之神,他乘坐着日车,手里拿着衡器,在一年四季之中,他是主管夏季的神。
十一、《淮南子·天文训》云:“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这话的意思是:在五行学说中,南方属火,主管南方的天帝是炎帝,他的神佐是祝融(朱明是祝融的又一音译)。
十二、汉·《淮南子·时则》云:“南方之极,自北户孙之外,贯颛顼之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所司者万二千里。”这话的意思是:南方极远之地到了北户孙(今属越南)之外。从北方的颛顼之国到南方的委火炎风之野,炎帝所管辖的土地有一万二千里之多。
十三、晋·皇甫谧撰《帝王世纪》云:“……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以火承木,住于南方……在位120年而崩,葬长沙”。
十四、晋·皇甫谧撰《帝王世纪》云:“(炎帝)在位120年而崩,葬长沙。纳奔水氏之女,曰听沃。生帝临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哀、次帝榆罔,凡八世。合530年”。
十五、《世说新语》引晋《伏滔集》载《习凿齿论青楚人物》,略曰:“神农生于黔中”。
十六、晋·王嘉撰《拾遗记》云:“(炎帝)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
十七、唐·《元和郡县志》引《南岳记》云:“衡山者……炎帝馆其岭,祝融托其阳。”
十八、王万树《衡山稽古》云:“衡山为炎帝游息之所,帝自曰‘朱’,有朱陵洞,死葬长沙”。
十九、《衡山稽古》又云:“炎帝为衡山君。”
二十、《衡山稽古》又云:“桂阳北有淇江,其阳有嘉禾县。嘉禾故粮仓也,炎帝之世,天降雨量嘉禾,神农拾之,以教耕作。”
二一、《衡山稽古》又云:“炎帝后山氏以长沙为历山国。”
二二、《衡湘传闻》云:神农氏之裔赤制氏“作耒耜于郴州之耒山。”而郴州又是因为炎帝之臣郴沃在此而得名。
以上的摘录中,古人说神农炎帝是南方人的有二十多条,而说神农炎帝是北方人的只有半条“孤证”。这半条“孤证”就是人们所熟知的、两千多年前的经学大师左丘明在《国语·晋语》中的那段话:
“昔少典氏娶有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我为什么说这条信息只能算半条“孤证”呢?这是因为,左丘明的代表作有两部,最著名的是《春秋左氏传》,其次才是《国语》。两部书中都有关于神农炎帝的记载。在《春秋左氏传·哀公九年》中,他的说法又不同,他说:“炎帝,火师,姜姓其后也。”从这两条不同的信息中不难发现,在“姜水炎帝”的前面,还有一个“火师炎帝”,这“姜水炎帝”,是那个“火师炎帝的后代”。因此,古代的炎帝,可能有很多,就像汉朝有26 个皇帝,都称汉帝,清朝有11个皇帝,都称清帝一样。要不然,左丘明一时说姜水炎帝是中国最早的炎帝,一时又说姜水炎帝是火师炎帝的后代,前言不对后语,他岂不是自己在打自己的嘴巴?
在原始时代,哪有阶级社会那样严格的等级制度?所谓“帝”者,不过是某些氏族酋长的代名词而已。因此,只要农耕文化传播到哪里,哪里的氏族就会信奉神农(神农者,农神也),就会称自己的酋长为炎帝的。这种情况,就好比今日世界各国都有农业部,都有农业部长一样。今日,中国有好些地方都在争炎帝的出生地,就是这种情况造成的。
且让我们分析一下《国语·晋语》关于炎帝家世谈话的上下文义,《国语·晋语》中的话是晋大夫司空季子(即胥臣)说的。他谈的姬黄与姜炎的父母是谁?并没有涉及姬黄与姜炎的始祖是谁?而在《春秋左氏传·哀公九年》中,他谈的是姜炎的始祖是谁?而没有涉及姬黄与姜炎的父母是谁?二者并不矛盾。中原的读书人由于极力想象炎帝应该是中原人士,又苦于在古籍中找不到根据,便“读书不求甚解”,将这半条“孤证”当作了证据。造成了把姜炎的父母和祖宗混淆到一起的错误。
这位与姬水黄帝是兄弟关系的姜水炎帝,与另一个历史久远的蚩尤炎帝(蚩尤也是炎帝之后)的命运一样,先后都被他们的“黄帝哥哥”消灭掉了。这样一个连自身都不保、连一代都没有传下去的短命的姜水炎帝,我们又怎么可能把他当作是首创农耕的那位神农炎帝呢?
出现这种情况,只能怪原始时代的语言太简陋,把许多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炎帝都说成了炎帝,害得后人不着边际地横猜竖想,一错再错。
huns- 帖子数 : 170
注册日期 : 10-05-05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