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抢救夜郎文化★

向下

★抢救夜郎文化★ Empty ★抢救夜郎文化★

帖子  huns 周三 五月 05, 2010 10:44 pm

99年湖南株洲市稻作文明与炎帝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抢救夜郎文化


省文史馆馆员 李鸣高





我是夜郎人,非常关心夜郎文化,曾经在台湾发表过一些文章,我最近在广州花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巫傩史》一书中,也有一篇论夜郎文化的专章。可供大家参考。

新晃在唐代为夜郎县,有深厚的夜郎文化底蕴,开发夜郎文化对新晃来说,具有很大的文化价值、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县委领导非常重视“夜郎文化”这一品牌,是很有远见卓识的,我预祝你们的成功,很愿意和你们共同切磋与夜郎文化有关的一些问题。

夜郎文化与夜郎国不是一个概念。夜郎国是指夜郎国王能够管辖到的地方,夜郎文化是指夜郎文化所影响到的地方,根据《水经注》、《蜀记》、《十洲记》、《太平寰宇记》等书的记载:从战国到隋唐,古夜郎大约包括了今日的贵州以及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交趾等广大地区的许多地方。因此,夜郎的地域是非常广大的,汉朝官员笑“夜郎自大”,实际上是汉朝官员站在大民族的立场上妄自称大,就像清王朝对西方列强妄自称大一样,是大国沙文主义的一种表现。

研究文化也要有先进的方法论。现在,世界上方法论是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只有运用这些方法论才能对你研究的东西准确定位。要不然就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能说服谁。我就是运用这些先进的方法论来为夜郎文化定位的。

一、 夜郎文化的源流和内涵

谈夜郎文化首先要了解什么叫夜郎?关于这一点,学术界的争论很多,我倾向于“夜郎”是夜郎古语“议朗”的译音这一说法。“议”是“议论”之意,“朗”是乡规民约之意,相当于文化人类学中美洲印第安人的“易洛魁民主联盟议事”制度,这是一种类似原始共产主义的民主制度,即流行于大西南许多民族中的“款约制”。从古至今,各国的国名多与它的政治制度有关。如我们是人民民主共和制的国家,所以,我们的国家就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清王朝是帝王制,所以,清王朝就叫做“大清帝国”,因此,“夜郎”的含义应该是实行“议朗制”的国家。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不一定对。

据古史记载:夜郎的国王是“竹王多同”,相传是古时候有一个妇人在河边上洗衣,上游有一截大竹筒流到了她的身边,她将竹筒带回家中,听到竹子中有婴儿啼哭,她将竹筒劈开,里面跳出一个婴儿,见风就长,成了一个英俊、勇武、智慧的男儿,大家就拥戴他当了夜郎的国王。称他为竹王,他名叫“多同”,是因为在夜郎语中,“多”是发语词,就像我们夜郎人中,有一些人至今还把鸡、鱼、狗等称做“多该”、“多巴”、“多呱”一样。因为竹王是从竹筒里跳出来的,因此,“多同”应即“多筒”。

夜郎竹王神话流传的范围很广,东北亚、东南亚、南洋群岛、日本等地都有类似的“竹子生人”的神话,因此,夜郎文化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课题,我们千万不能小看了它。

由于夜郎国王是竹王,因此,夜郎文化的主要内涵就是竹文化。其中包括了语言文化、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诸多内容。以语言文化论:在没有文字的时代,语言的先进与否,是与语言的声调多寡为衡量标准的,夜郎的语言有十多个声调(县民委吴培生主任插话:“不是十多个,而是五十多个”),“竹”字可以用声调区分为竹、头、足、祖、族、础、粗、巨、数、酋、九、旭、究、轨、鬼、首、州、洲、舟、鹫、主、朱、珠、猪、居、隹、圩等许多不同的字,似可说明夜郎的语言是非常丰富的。以政治文化论,夜郎的“议朗制”可以说是原始共产主义民主制的活化石,意义也十分重大。以经济文化论:在夜郎人的经济生活中,竹笋可以吃,竹子可以制作竹弓、竹箭、竹矛、竹席、晒垫、竹楼、竹壁、竹篱、竹筒、竹杠、竹篓、竹耙、竹轿、竹筏等数不清的生产生活用品,意义十分重大。以宗教文化论:以竹王祭为核心的原始宗教礼仪,更是构成夜郎文化政治、经济、文化、法律、道德、习俗、言语、行动、禁忌等社会规范的指导思想。以民俗文化论:夜郎人的衣食住行、交友、恋爱、婚嫁、生育、养老、丧葬、音乐、歌舞、戏剧等文化生活中,无一不浸透了夜郎文化的独特色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如夜郎地区侗、苗等族的多声部合唱,就极具民族特色,侗族的《嗄傩》(译名《侗族大歌》)就曾轰动了国际社会,法国报纸曾用“侗族大歌征服了巴黎”的大标题,极力加以赞扬。西南的跳花已是开发旅游重要项目。

关于古夜郎的《竹王祭》,古人有诗曰:

竹公溪畔水茫茫,溪上人家赛竹王,
铜鼓蛮歌争上日,竹林深处拜三郎。

这个竹公溪,经你们介绍,就在新晃,这说明新晃的夜郎文化源远流长,直到清代还保留得比较完整。但新晃是古夜郎通往西域的的交通要道,受外界的文化影响较深,现在的情况如何?我不知道。

保留夜郎文化最多的当然应该是“竹王祭”,我寻找“竹王祭”,找了许多地方都没有找着,最后在湖南新宁县的八峒瑶山找到了。原来,这里的瑶族自称是“阿黎人”,原住古夜郎的黎平县,于宋朝年间从贵州、广西辗转迁到了新宁,由于地处深山老林之中,还保留了宋朝时祭竹王的古老风俗。夜郎竹王被尊称为“玉面蛮王”,他的下面还有三位兄弟,即上峒的叉星蛮王,中峒的蛇星蛮王和下峒的獐星蛮王。竹王的面具用竹根雕成,以竹子的天然须根当胡子,上戴三尖王冠。竹王祭长达七天七夜,祭坛选在竹林深处,首先是“绊(开辟之意)萨(即萨姆神)坛”(即用刀绊去杂竹,只以一根鲜活的大竹为中柱,以四根鲜活的大竹为旁柱,上面挂满了彩旗)。内容有扎竹王神像,立三石灶、击长鼓、跳生殖舞、接萨姆、收三殃(火、祸、孝三殃)、驱五猖等,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古代社会经历了采集时代、渔猎时代、农业时代三大时代,这三大时代在夜郎文化中都有反映。我从系统论出发,认为中华民族似应发源于大西南,也就是古夜郎地区。当他们从云贵古陆向东发展时,由于云南的气候温暖,是动、植物的王国,食物比较丰盛,终年都不愁吃,冬天也不怕冻死,缺乏创造文明的动力,是很难创造出文明来的。只有发展到了洞庭湖南北一带后,才会加速发展文明的步伐,这是因为这里正处于北纬30度左右,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食物虽然丰盛,但必须储藏食物以备过冬,也必须发明衣服以御冬寒,必须有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观念,才会产生创造文化的动力。这里的文化最早当然是采集文化,其次是渔猎文化。最后才是农耕文明。在中国历史上,华胥氏是采集时代的代表,传说她是燧人氏的女儿,伏羲氏的母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关键人物。在甲骨文中,没有“花”字,只有“华”字,最早的“华”字,画的是一株长满了果子的大树。夜郎人民都有跳花树的习俗,这就是采集文化在民俗上的反映。而考古证明:湖南的旧石器考古始于新晃,由于遗址附近没有山洞,他们应该是架木为巢而居,很可能是采集时代的第一批“有巢氏之民”。夜郎竹文化主要是渔猎文化,但因中国最早的农耕文化也产生在古夜郎地区,夜郎文化可以说是采集、渔猎、农业这三大文化的总汇。夜郎文化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

二、 夜郎文化与夜郎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渊源关系

古语云:“民以食为天”,因此,古代文化都是以食物为代表的。农耕文明就是以粮食作物为代表的文明。世界上的粮食作物主要有大米、小米、小麦、包谷、土豆等品种,其中,大米是中国人发明的,历史约14000年,小米也是中国人发明的,历史约8000年。小麦是中东人发明的,历史约10000年,包谷和土豆的历史更晚。世界的农耕文明以中国最早,中国的农耕文明又以古夜郎地区最早,如湖南道县玉蟾岩14000年以前的人工栽培稻、澧县彭头山9000年前的稻作文化、怀化高庙、松溪口7400年以前的原始文字、宗教艺术、稻文化、鸟文化和船文化等,这些世界上最早的文化都产生在古夜郎的范围之内。因此,我们夜郎人是应引以为荣,并感到无比自豪的。

夜郎地区生活着几十个少数民族。以生产力区分,他们有的残存了采集文化、有的保留了渔猎文化、有的有较多的游牧文化,但总的来说,主要还是农耕民族,是农耕文化。古夜郎是政治概念,若说地理概念,这里应该是古黔中。以楚国在这里设置了黔中郡而得名。但黔中郡为什么要叫“黔”呢,《辞源·黔字条》说:“黑也”。因为水稻必需生长在黑油油的沃土上,所以,“黔”就有了“黑”的含意。但“黑”为什么叫“黔”呢?其中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含意,许多人就不一定知道了。原来,中原人并不知道我们这里叫“黔”,“黔”字是我们夜郎语言的译音。若换成拼音文字,就叫作“jim”(费孝通教授译为“金门”)。 “jim”又是什么含意呢?大家都知道:它是南方农耕民族的自称之一,“jim”即“种粳稻的民族”。在国际上,凡是讲这种语言的都被称为“黔台语族”(又有“壮侗语族”、“侗台语族”等称谓),“黔”就是“jim”的译名,“黔台语族”是一个庞大的族群,他包括了侗(自称jim族)、台(台湾高山族)、壮、水、傣、黎、布依、毛难等十几个民族的语言。越南、泰国、老挝、柬浦寨、缅甸、印度等地区和国家里的许多民族,也是“黔台语族”的成员(详细论证请参看《侗台语族概论》等语言学著作)。汉、苗、瑶、土家等族中的农耕语言、朝鲜、日本、东南亚、中东等地各民族与农耕文化有关的语言,全都是“黔台语族”的继承和发展。

“jim”在《诗经》中被译成“荆蛮”,《商颂》在“蠢尔荆蛮,大邦为仇”一诗,就是中原人骂我们夜郎人的。楚国征服了“荆蛮”之后,在我们这里设置了“黔中郡”,我们这里又被称为“荆楚之地”了。

“荆”原来的含意是野草和荆条,后来,我们的祖先从野草中筛选出了野稻作为主粮,并将野稻培养成了家稻(粳稻),于是,种植粳稻的民族便有了“粳民”(荆蛮)这一名称。

《华阳国志》云:“楚庄骄伐夜郎,军到且兰,系船于岸而步战。既灭夜郎,乃改其名为牂牁(zang ke)”,这“牂牁”又是什么意义呢?《汉书地理志·牂牁郡注》云:“牂牁,系船木也”,这是楚人不懂夜郎文化闹的笑话。在夜郎语中,“且”(祖)指“竹王祖先”,“兰”指“干栏式房屋”,“且兰”即“竹王庙”之意。牂牁即竹王庙前所立的“图腾柱”,这种柱子有木、石、铜、铁等品种,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九疑山地图》上的九根立柱、汉代时越南的所谓“交趾铜柱”、唐代时云南的所谓“南诏铁柱”、五代时土家族地区的所谓“溪州铜柱”,都是牂牁柱,我小时候还在故乡莳竹县风雨桥下的河滩上看到过这种牂牁柱,是一根碗口粗的铁柱,柱头上铸有一只立鸟。现在侗、苗、瑶、土家等族在盛大的祭祀活动时,也还有立牂牁柱的习惯,一般都是以竹木为柱,柱顶都有一只立鸟,柱上还刻绘了许多图案,非常美观。马王堆西汉墓《九疑山地图》上的牂牁柱虽然没有立鸟,但其形象却是“且”(祖)字的象形,“且”字的象形是男性生殖器,俗称男性生殖器为“鸟”,仍然是“鸟”的意思。由于祭祀大典大都在山巅与河岸边举行,牂牁柱大都是立于山巅或河岸,所以,河边上的牂牁柱就被楚人当作系船柱了。其实,这是对夜郎人祖先的一种不敬之举。

牂牁江常被古人误以为是一条江水的名字,其实,凡立有牂牁柱的江河,都可以称为牂牁江的,新晃县地处舞阳(又名无阳,实为“巫阳”之误译)河畔,古为舞阳县地,楚国大将庄骄所灭的“且兰国”,就是今日新晃县舞阳河上游黄平县境内的“且州”,“且”字夜郎语读音介于“朱”、“旧”等音之间,故被今人误译为“旧州”了,所谓的“牂牁江”,就是指河边立有牂牁柱的“舞阳河”,有些学者发现贵州的南盘江,广州的珠江(“且江”的误译),古代都有牂牁江之称,便各执一词,认为牂牁江应该是某某江水的专称,是不正确的。因为“且兰国”就在新晃的舞阳河畔,而不在贵州的南盘江畔或广州的珠江之畔。

由于今日夜郎地区的许多少数民族都是夜郎人的后代,他们的民族文化中保存了许多夜郎文化的遗迹,我们要弘扬夜郎文化,打好旅游的品牌战,就得进行田野考察,将夜郎地区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考古发现中独具夜郎文化特色的东西搜集上来,用现代科技将它们制成立体景物和直观艺术,使我们的一花一草、一树一叶、一石一景、一山一水、一鸟一兽……都变成一个个美丽的传说故事,一支支优美动听的歌,一幅幅美妙神奇的画,一首首令人陶醉的诗。

三、 新晃开发夜郎文化如何定位的问题?

夜郎的地域辽阔,但中原王朝统治夜郎的政治中心,是不可能设在夜郎的腹地,去冒腹背受敌的危险的,它必然只能设在立足夜郎,背靠中原,“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夜郎边沿之地。而新晃正处于夜郎与中原搭界的重镇,是中原通向夜郎腹地的锁匙之地,是夜郎的东大门与中原的西大门。丰富多彩的夜郎文化与外来的中原文化在这里水**融,是开发夜郎文化的理想之地。这就是我的定位。

具体建议如下:
夜郎的国王是竹王,在历史上留下来的有关祭祀竹王的一首唯一的古诗:“竹公溪畔水茫茫,溪上人家赛竹王,铜鼓蛮歌争上日,竹林深处拜三郎”,恰好又是写新晃竹公溪的“竹王祭”的。“竹王祭”应该是开发夜郎文化的首选内容,建议在竹公溪立一巨石,将这首古诗刻在巨石上面,并恢复竹公溪的竹王庙与竹林景观,举行纪念竹王的仿古祭祀。“竹王祭”可参考新宁郎山的“竹王祭”。

夜郎的建筑文化是中国各民族建筑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古文化精华,在青山绿水之间,以鼓楼、干栏式建筑、风雨桥、凉亭等构成了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点面结合、长短搭配、动静虚实,皆有法度的绝妙景观。是中国画“蓬莱仙境”的基本构思,在世界建筑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夜郎的建筑群都以走廊相连,走进一家,就可通过走廊走遍全寨,走廊上还挂有水桶、草鞋,为行人提供方便,充分体现了夜郎文化“立足本地、面向世界”的博大胸怀,是开放型文化的典型。较大的风雨桥由正廊与偏廊构成,正廊是贵客行商的通道,偏廊是牛羊马帮的通道,实现了“人畜分流”的科学构想,开现代立交桥“人车分流”的先河。夜郎的村落以鼓楼为中心,道路都成放射形分布,又开现代都市放射形道路的先河,建议在夜郎公园中充分体现这一独步世界的建筑艺术,使人感受到夜郎文化的博大精深。

船文化是夜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最近有一新发现:即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并不始于汉代张骞通西域以后的西北“陆上丝绸之路”,从大西南夜郎古道通过水陆联运的“海上丝绸之路”一直是中国通往世界最繁荣、最便捷的国际通道,其时间比西北的“陆上丝绸之路”还要早几千年(恕不论证)。新晃的龙溪口古镇,就是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上最繁忙的古镇之一,龙溪口的蚕桑业之所以繁荣,就与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很有关系,长沙砂子塘的战国古墓曾出土过记载新晃舞阳公赠送丝衣的木牍,也说明了新晃的丝绸早在两千多年的先秦时期就已相当出色了。镇远古城的舞阳桥头古对联有云:“把笛作龙吟,东去洞庭秋月满;传书随风使,西来滇海庆云多”、“扫净五溪烟,汉使浮槎撑斗出;辟开重驿路,缅人骑象过桥来”,似说明缅甸向汉王朝进贡的大象,就是走过了舞阳桥后,在新晃的龙溪口下船,经沅江、过洞庭、出长江、溯汉水,运往汉都长安去的。龙溪口之所以繁荣与这条“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是分不开的。因此,龙溪口的开发,应充分体现“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特点。似可在龙溪口码头建一“大胡子象官牵大象乘船下洞庭”的雕塑,以为旅游景观。

夜郎文化最初是采集文化和渔猎文化,后来是稻作文化。采集文化崇拜花,夜郎地区的跳花树是很有名的,渔猎文化崇拜葫芦,夜郎地区的葫芦文化也别具一格,稻作文化崇拜水鸟、耕牛、船只、嘉禾与稻神(农神),我们应将夜郎广场或夜郎博物馆办成一部花文化、葫芦文化、风鸟文化、牛文化、船文化、嘉禾文化与农耕宗教文化的历史教课书,对观众进行爱国家、爱民族的教育。

夜郎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各族人民的织锦、挑花、腊染以及用鸟羽织成的百鸟衣、羽绒绢(马王堆西汉墓有出土)都在世界上负有盛名,通道的张柏如先生曾著有《侗族服饰探秘》一书,在台湾出版后,立即成了抡手货,在短期内就脱销了,这也是夜郎文化博大精深的一个证明。

夜郎有“舞的家乡,歌的海洋”之誉,夜郎侗、苗等族的芦笙踩坛、巫歌傩舞,都是艺术精品。侗族的《大歌》更是中华音乐文化的佼佼者,《侗族大歌》曾远征巴黎,巴黎的新闻媒体曾有“《侗族大歌》征服了巴黎”之叹。

新晃侗族的傩戏“冬冬推”,是原始戏剧的活化石,曾引起日本学者的关注,多次前来考察。新晃的稻作民俗也很有特色,如“小孩过生日滚烂泥田”的风俗,现在已作为国际学术界的典型民俗,选入了各种民俗学典籍。

要详细地例举,是说不完的,就说到这里,请大家批评指正。

huns

帖子数 : 170
注册日期 : 10-05-05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