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古史新考:鸣条属于古荆洲,就是瞢淖(云梦泽地区)◇

向下

◇古史新考:鸣条属于古荆洲,就是瞢淖(云梦泽地区)◇ Empty ◇古史新考:鸣条属于古荆洲,就是瞢淖(云梦泽地区)◇

帖子  huns 周三 五月 05, 2010 11:05 pm

鸣条是上古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地名。历史学者们多以为鸣条在黄河中游附近,提出了备选的很多地方。所以鸣条是否在黄河流域,就很值得商榷。本人鸣条以为当在汉水中下游,即古云瞢泽地区。

刘俊男教授在《鸣条为古荆州考》中考证了鸣条为古荆州的一部分。他认为鸣条在今湖南。可湖北才是千湖之省。

鸣条其实就是云梦泽周边地区。鸣条 = 蒙淖 = 瞢泽

鸣/蒙/梦/瞢,是谐音。从楼主的文章中看到 鸣和蒙可以互相代替。

条,古音“掉”,可能是“淖”字的音译。

<庄子集释>: “《淖》郭昌略反,又徒学反 。字林丈卓反。 苏林汉书音:火也。 《约》如字。 李云:淖约,柔弱貌。 司马云:好貌。”
可见,古代“淖”、“绰”、“卓”、“掉”等字的发音相近,难区分。

“淖”是大沼泽、大湖泊的意思。

“鸣条”=“瞢淖”,其实就是瞢泽及其周边地区。

古代先有云泽和瞢泽二个泽,后来合并为云瞢泽。


以下来自:普通话吧《古代汉语语音和音韵基础》
古无舌上音,意思是指在上古声母系统中没有“知[]”、“彻[]”、“澄[]”、“娘[]”这组舌上音声母,它们是后来从舌头音“端[t]”、“透[]”、“定[d]”、“泥[n]”这组声母中分化出来的。这也是根据上古典籍中大量的通假异文、注音、声训材料及谐声字现象提出来的。例如:

通假异文:
冲子/童子 天竺/身毒 滹沱/虖池 孟猪/明都 追琢/雕琢 直/特
古代注音:
《说文·水部》:“冲,读若动。”
《经典释文》:“虫,徐邈音徒冬反。”“赵,徒了反。”“竹,徒沃反。”
“侄,大结反。”“追,多雷反,又对回反。”

声训材料:
《说文·阜部》:“陟,登也。”
《说文·田部》:“田,陈也。”

谐声字:
登——橙澄证撜
兆——桃逃跳挑眺
卓——掉悼淖
召——迢笤苕貂
重——动董恸湩

以下是刘俊男教授的《鸣条为古荆州考》
鸣条是上古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地名,关于鸣条的地望,今之学者多以为在黄河中游附近。[1]本人窃以为当在长江中游,亦即古荆州。试作此文,以与同仁相商。

  鸣条地望与虞舜之葬和夏桀败奔有关,因此我们若能考证出舜的葬地和夏桀败亡之地,那么鸣条的地望就迎刃而解了。


  关于舜的葬地有苍梧说,有鸣条说,有纪市说。本人以为所说皆不误,皆指今湖南宁远县九嶷山。而且,从舜的葬地还可旁证古鸣条为古荆州之别称.。

  《山海经·海内南经》: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海内经》: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礼记·檀弓》:舜葬苍梧之野,盖三妃未之从也。《淮南子·修务》、郑玄注《礼记》、韦昭注《国语·鲁语》、《皇览》、《水经注》皆云葬苍梧。

  或以《论衡·偶会》:传曰:舜葬苍梧,象为之耕……,失事之实,虚妄之言也为据,以为王充否定葬苍梧之说,其实其《书虚篇》曰:舜南治水,死于苍梧……贤圣家天下,故因葬焉。王充等以为舜治水,非也。舜年老退休,回老家养老也,他提前一年就住在那里。舜的老师叫纪后也是当地人,舜无为而治天下,禅位于禹后回家修道去了。《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无为非无所作为,是指不违背客观规律勉强去为。《路史》有专篇论舜之无为而治。也可证舜是回家修无为之道。

  而《大荒南经》曰: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何也?岳:形容山之高,岳山可理解为高山。这个高山可能指罗霄山脉。该山南起五岭,北至幕阜山,是喾、尧、舜、禹的政治中心。[2]湖南岳阳市,自古名岳州,岳阳城内有巴邱山,一名天岳山,又幕阜山亦谓之天岳,地据其阳。隋置岳州,宋改为岳阳军。[3]岳山记在《大荒南经》,亦可知在南方。

《帝王世纪》:殡以瓦棺,葬于苍梧九嶷山之阳,是为零陵,谓之纪市。今营道县,下有群象为之耕。纪,少昊之姓也,少昊青阳又称云阳,即古长沙地。详《路史·国名记》,又详《南岳志·前献》。《水经注》则数记舜迹于湘南。

  此外还有如下旁证材料:

  《竹书纪年》载:九年,西王母来朝。西王母之来朝,献白环、玉●。而这两件宝件随葬在舜祠下。应劭《风俗通义·声音》引《尚书大传》云:舜之时,西王母来献其白玉●,昔章帝时,零陵文学奚景,于冷道舜祠下,得生白玉管,知古以玉为管,后乃易之以竹耳,零陵有舜祠也可见舜确实葬在零陵。汉时之重大发现令太史公坚信舜葬零陵,故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下了舜葬处,这是五帝中唯一载明葬处的(《封禅书》中黄帝葬桥山为衣冠冢,不算)。

  《拾遗记》:有丹丘之国献玛瑙瓮……舜迁宝瓮于衡山,故衡山之岳,有宝露坛。舜于坛下起月馆。以望夕月。舜南巡至衡山。百辟群后。皆得露泉之赐。时有云气生于露坛。又迁宝瓮于零陵之上。舜崩瓮沦于地下。至秦始皇通汨罗之流。为水溪迳。从长沙至零陵,掘地得赤玉瓮。可容八斗,以应八方之数……亦可见舜葬于湘南。

  《竹书纪年》:四十九年,帝居于鸣条。五十年,帝陟……鸣条有苍梧之山,帝崩,遂葬焉。有人以此为据,将鸣条与北方的几个也名为鸣条的地方联系起来。其实这里清楚地说明,鸣条是个大地名,苍梧之山是个较小的地名,按《路史·国名记》,苍梧指湖南湘潭到两广一带地,可见这个比苍梧更大的地名当荆州莫属了。学者们证实的北方的几个鸣条是一个个小地名,当为后起地名,又有小地名为苍梧,但二者无从属关系。显然不是古之鸣条。另外,从《孟子·离娄章句下》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人也。文王生于歧周……西夷之人也,……得志行乎中国……,也可很明显看出舜非中国人,因此,考察舜迹不要总在中国打圈圈。郑康成注:鸣条,南夷地,亦可见其地在南方。

总之,从舜的葬地在今湖南省这一点,可证明鸣条即古荆州。


  夏桀败于鸣条,或曰奔走鸣条之鸣条,亦宜指荆州。关于桀败之鸣条有如下线索:古、今本《竹书》载:桀之所以亡,主要是因为伐缗山(岷山),伐岷山的目的是抢来了两个女子,一为琬,一为琰。故《天问》云:桀伐蒙山,何所得焉?桀获得此二女,便弃其元妃于洛,曰妹喜妹喜便和伊尹联合颠覆了夏政权。汤攻桀,桀在二妃的陪同下当然想到逃至二女的母家岷山,便南徙千里(《路史》)至于荆州。是故,今本《竹书》云:二十一年,商师征有洛,克之。遂征荆,荆降。有洛即夏都所在,桀逃到荆,汤便伐荆。又云:夏师败绩,桀出奔三●,商师征三●,战于●,获桀于焦门,放之于南巢。此几个地名难以考究,但《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述了此事:南岳娶州山女,名曰女虔,……有人无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尸。故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克之,斩耕厥前,耕既立,无首,走厥咎,乃降于巫山。桀败之章山,按《中山经》在中次十一经衡山附近,与上文南岳娶州山女同时叙述,章山亦当为《读史方舆纪要》中湖北荆州之章山(又称内方山)。而巫山宜当今之巫山,皆在荆州。可见鸣条应为古荆州。

  《淮南子·修务》曰:放之(桀)历山,即古厉山国,在洞庭湖一带。此处湖泊众多,有一湖名曰大水。故《墨子·三辩》曰:汤放桀于大水,大水即湘赣鄂之间的一湖。《说文》《尔雅》《周书》《月令》《本草纲目》等云……雉入大水为蜃,时而又作雉入于淮为蜃,可见,大水即淮,而楚有泽名曰方淮,刘向《说苑·九》:楚昭王欲之荆台游……荆台之游,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水,南望猎山(历山),下临方淮。因此桀放之大水亦当在荆州。

桀败之鸣条又或作鲁。《逸周书·殷祝解》桀与其属五百人,徙于鲁,鲁士民复奔汤……去居南巢,可见是先徙鲁,再放之南巢。林义光《文源》:(古鲁字)从口不从白,彝器每言鲁休,纯鲁阮氏元云:鲁本义盖为嘉,从鱼入口,嘉美也。鲁又作嘉,《史记·周本纪》周公受禾东土,鲁天子之命,《史记·鲁周公世家》又作嘉天子之命,今湖北有嘉鱼县,正在古鲁地。《读史方舆纪要》:湖北黄陂县有鲁山,所以汉口古又称鲁口亦即夏口(汉口)。从新石器时代墓葬也可知此处的崇鱼习俗。大溪墓地发现用鱼随葬的,鱼的位置比较特殊,有的将鱼放在死者身上,或将两条大鱼分别垫在两臂之下,还有将鱼尾衔在人口中。[4]因此,夏桀所奔之鲁亦即古荆州。

  屈原《天问》:何条放致罚,而黎服大说?,此指桀被放于鸣条事,可见,鸣条亦可简称为条,即条方。而条方就是古荆州。因为:

  第一,《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自中国至于条方,莫荐人,帝靡所任。四岳乃举鲧而荐之于尧,此文源于三代记述,所谓中国当然指黄河流域,则条方当指南方之长江流域。《竹书纪年》云鸣条有苍梧之山,则条方当指长江中游之荆州。

  第二,条即古攸、修字。《甲骨文字诂林》引王襄释云:攸……地名,予疑即鸣条。引商承祚云:古攸字,许说从攴从人,水省,此不从水省,亦即条之省文,汉画何条题字●作●,攸即●之省,从竹从●谊同,说文解字其,或从竹,或从●,可证,或即鸣条与?于省吾按:……汉娄寿碑不攸廉隅,即不修廉隅……《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会稽刻石之文有德惠●长,或作修长而原刻石作攸长,诸家皆以通假说之,实则攸修为古今字,本无区分。本人以为:攸、修、条皆有长条之义,亦荆、楚之义,因为荆、楚皆指长条形灌木。如攸长、修长,后世凡长条形东西皆以条为量词。可见条即修,即攸。今发源于罗霄山脉有二水,一曰攸水,《水经注》云源于安福封侯山,隔水又有天子山,在今湖南攸县;一曰修水,《读史方舆纪要》云源于大围山,封侯山、大围山(《读史方舆纲要》又称之首禅山)皆古三天都山。可见,所谓条方亦即古尧舜禹之政治中心地区,至夏北迁,北方被称为中国,南方之故地则云条方。后,禹之后代杼,东征徐州,攸方便带至今徐州一带,因此,徐州一带也称攸[5]。

  鸣条地望同夏禹有关系。禹母名修巳,禹妻名攸女[6],修巳、攸女,均宜为条方之女。《淮南子·本经训》:尧使羿断修蛇于洞庭,修巳即以修蛇为图腾的族属,当在洞庭之野。鲧、禹以及其祖颛顼,均取条方女为妻。《路史》载颛顼妻名女渌,即大巫师渌图的女儿,而渌图之国在今渌水流域,渌水当今湖南醴陵攸县一带。攸女所在之涂山亦在今攸县[2](九江涂山会稽考)。

 凡此种种,可证鸣条即古荆州。

huns

帖子数 : 170
注册日期 : 10-05-05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