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中国戏剧《祁 剧》

向下

  中国戏剧《祁 剧》 Empty   中国戏剧《祁 剧》

帖子  huns 周三 五月 05, 2010 11:51 pm

  
   祁剧简介
  
   祁剧是湖南地方大戏剧种之一,它又称祁阳班子,民国初年称“祁阳戏”,清末又名“楚南戏”,因形成于祁阳而得名。祁剧广泛流行于湖南省的祁阳、衡阳、邵阳、零陵、郴州、怀化等地区,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全州、桂林、平乐、柳州和赣南、粤北、闽西一带。   祁剧兼有高腔、昆腔、弹腔3种声腔,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地形成永河、宝河两大流派,其舞台语言均统一使用祁阳官话。演唱时永河派由鼓师帮腔,宝河派用唢呐帮腔,声调高扬、激越。祁剧剧目繁多,曲牌丰富,是弹腔为主的多声腔的湖南大戏种。[1]
  祁剧的流布区域较为广泛,除湖南的衡阳、零陵、怀化、邵阳、郴州等地区拥有祁剧演出班社之外,不少祁剧班社还到外省演出,足迹流布桂、粤、赣、闽、滇、黔诸省。在演出过程中,祁剧与桂剧、粤剧、闽西汉剧、广东汉剧等地方戏曲剧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既扩大了祁剧的影响,又丰富了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推动了地方戏曲艺术的发展,曾一度形成“祁阳弟子遍天下”的鼎盛局面[2]。
  






   历史沿革
  
  祁剧源于弋阳腔,是明初传入祁阳后与地方艺术相融合,长期演变而逐渐形成的。据说为明永乐年间(1403-1424),当时弋阳腔随江西移民传至祁阳,逐渐传播形成。弋阳腔最早的剧目是《目连传》,其被称为祁剧高腔之祖。祁剧在明代后期,已成为湖南流行较广的剧种。据清代同治九年修纂的《祁阳县志·艺文志》记载,明朝末期,祁阳地方已经有了较为健全体制的戏班活动。
  高腔是祁剧最早的声腔,清朝康熙后期,祁剧在先后融合了徽调、汉调和西黄腔之后,逐渐形成了弹腔(南北路)。后弹剧在发展过程中,南路有受宜黄戏的交流影响。随着其流行和剧目及表演艺术的变化,祁剧声腔形式日益丰富。
  清朝康熙、乾隆时期,祁剧社有较大的流传和发展,向外遍及广西、广东、江西、福建等省。祁剧著名班社在清嘉庆年间有吉祥班、老四喜班等。咸丰、同治(1851-1874)以后,祁剧有了全面的发展,众多新剧社、剧目和名家不断涌现。
  当时的班社有科班、中班、江湖班三种:一、科班。一般的艺员入科三年才满师,期间的活动都在科班内。早期的科班在白水、零陵、贵恙、祁阳等地活动。二、中班。一般在学徒出科后,还要再帮师三年。学徒在次期间仍然一边唱戏,一边学戏,有微波的收入,这段时间被称为“中班”。三、江湖班。最早的江湖班是老春花班,在康熙年间就在武岗一带进行演出活动。乾隆年间有诸如庆芳班、瑞华班、新喜堂班等光绪年间著名班社有荣庆班、老永和班等。清朝末年的四喜班、荣庆班、老永和班和天仙园,合起来被称作“四大名班”。
  在祁剧界,艺人们有“三去赣南”之说,第一批在乾隆时期;第二批是仁和班在同治末年;第三批是福兴班在清朝末期民国初年。道光帝时期,艺人龙明信带领的新福祥班在江西宁化著名一时。民国时期,祁剧第一个女子科班丽华班于1933年在祁阳洪桥创办。
  新中国建国后,剧团发展兴盛。1956年时,湖南全省有祁剧社团29个,共有1972人参与从事。从1958年起,不断创作现代剧作,如《送粮》、《新坡将军》等。在1960年,湖南省祁剧艺术团汇报演出了《闹严府》;同年,还开始兴建湖南省祁剧院。1963年在省戏曲学院设立祁剧科,开始招收专业学员。十年动乱,使祁剧艺术备受摧残,1978年以来,才渐渐恢复起来,1980年底,湖南省文化局组织全省祁剧教学演出,组织评选出二十四个优秀剧目录相、从而为祁剧保留了众多的许多优秀剧目表演艺术材料,为祁剧的保存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1]。


   艺术特点
  
  祁剧音乐丰富,高、昆唱腔和伴奏、曲牌数以千计。一般可以分为高腔、弹腔、昆腔三种唱腔,高扬激昂的调门。
  高腔是祁剧演出中最古老和具有特色的声腔,至今仍然保留着帽形噪鼓等古老的伴奏乐器。演唱的时候,用鼓来打击出节拍,出腔则配合有锣鼓、唢呐来伴腔,用来渲染气氛,具有弋阳腔的“其节以鼓,其调喧”的特点。它的曲牌可以分为南、北、正、杂等类别。南、北曲牌的区别主要在旋律和乐曲情绪上,一般南曲比较抒情,北曲的比较悲壮。
  弹腔可分为南北两路,其中南路相当于二簧,包括弋板、安春、阴皮等,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受到徽剧、宜黄腔等的影响。北路则相当于西皮,并有弋板(四平)、安春(吹腔)等调。南北路旋律相互糅合应用,被称为“南转北,北转南”。
  昆腔保留的曲牌较多,曲牌版式大体可以分为正板、青板、吊句子三种。其中正板为一板三眼的四拍子;青板则为一板一眼和有板无眼的样式,多适用于节奏较快、情绪变化较大的场面;吊句子则多为自由节奏的板式,适合情绪激昂的场面。
  祁剧的唱腔高扬激昂,传统的唱法除了夫旦、丑角用真声外,其他的行当均讲究用“雨夹雪”(真假声结合)的方式。演唱要求严格,咬字则要注重表现单、双、空、实,出音则讲究抑、扬、顿、挫,务求要做到字正、音清、腔圆。在表演艺术上,祁剧具有粗犷、夸张、朴实的特点,动作讲究眼、鼻、胸、手指、脚尖的配合一致和匀称协调,必须符合一定的规格,称为“归子午”。祁剧的表演有一套本剧种特有的严格程式:例如“亮相”就规定要在撩袖、抖袖、整冠或者整鬓之后再进行;“开衫子”则可以分为全衫子和半边衫子;表现将校辕门侯差和武将出征前的战斗的准备,动作程序繁杂,规格严谨,难度很高。
  祁剧的各行当脚色的指、眼、步和身段,都各自有一套技法:要求花脸过头、须生平眉、小生平肩。例如花脸一般讲究眼珠的滚动和脸部肌肉的颤动;旦行讲究柔软放松的“棉花身段”等。祁剧在表演工夫上特别重视腕子功,要求能做到倒掌(手掌向外,手指能碰到手臂),转动灵活,耍出各种“腕子花”样式,做到柔弱无骨、转动灵活自如。眼神表情也有多种多样,表现吃惊或者焦急时用“斗眼”,表现发怒或者威胁时用“瞪眼”,表现沉思时用“梭眼”,表现气愤时用“睁眼”,表现左右看人用“分眼”,表现人之将死用“阴眼”,表现人之喜爱多情用“俊眼”等。
  祁剧的表演艺术多从生活出发,加以舞蹈化的发展。除此之外,祁剧尚有许多独特的表演技巧,如跑马的舞蹈,习惯上称作“马路”,就有几十种不同的舞蹈动作,不但表演逼真,而且十分优美。同时又融合和吸收了拳击、舞剑等民间武术,因而更具有乡土特色。 脸谱一般只用红、黑、白三色,多注重眼、鼻、口的勾画,线条刚劲有力。
  祁剧伴奏的乐器则主要为祁胡、月琴、三弦、板胡(瓜琴)4大件,祁胡伴奏用的琴筒一般用楠竹制做而成,一般小而长,筒口成喇叭形,琴柱内装上铁条,琴弓内藏铁丝,其音阶高扬嘹亮。在打击乐器方面,有特制的高音战鼓和帽形噪鼓以及宽边的大锣和大钹等[1]。




   角色行当
  
  祁剧现行的角色行当可以分为生脚、小生、花脸、丑脚、正旦、小旦、老旦七行。除老旦在重头戏中较少外,其他各行当又因扮演不同类型的角色分成若干戏路。其中正生包括白须、花须、青须;花脸包括整个净行角色;丑角有文丑和武丑之别。每个戏班的正旦和和老旦只有一个,除此其他各行都有多人。
  生脚:或称作正生,一般扮演挂青、白、花三种胡须的角色,其中还包括红生。一般按穿着的不同袍服可分为官衣、水衣、解袍、靠马、稻子、袍子、黄布摆等不同戏路;此外还有员外戏、背时皇帝戏(扮演被迫退位的帝王)、死戏、疯戏等特殊做派。其中的靠马戏指扎靠路马的武将戏。挂白须者如杨滚、黄忠,挂青须者如岳飞、马超。祁剧比较重视功架和马路,并有多种趟马动作,表演时演员上身为骑者,下部状坐骑。例如《杨滚教枪》中的“马踏五营”的一段,杨滚在表演跑马时,一手持刀,一手提靠,上下有节奏地摆动,俨然一副策马疾驰的样子;在表演退马时,双膝微蹲,双足踮起,采取碎步后退的姿势,臀部有节奏地扭动,活像马屁股。这路戏的表演相当具有特色,演出十分火爆。褶子戏和袍子戏则均比较注重身法的变化。特别是在袍子戏中,一般要求袍子、罗帽、胡须和手脚都能紧密配合,如《卖马当锏》一剧当中,秦琼耍的七十二路锏法,身法就特别繁重。在黄布摆戏中扮演长者、乡佬的一类角色时,大多为挂白须角色,要求唱、做、念并重,如《赶子雷打》中的张元秀。
  小生:一般按照演员的冠戴来分戏路,在文戏中戴有纱帽、解元巾和一字巾戏,武戏则有二龙叉和包巾戏,紫金冠和罗帽戏则文武戏兼有。此外还有一路开脸戏,如《金水桥》中的秦英,《薛刚反唐》一剧中的薛葵,还有挂须戏如《杨滚教枪》中的高怀德等。紫金冠戏中扮演周瑜、吕布、罗成、子都等将帅,穿蟒或扎靠,都讲究运用颈功挽翎,甩紫金冠,抛披发等技法。解元巾戏扮书生,穿花褶子,讲究运用褶子的风度,斯文中略带有风流,如烧火中的倪俊;一字巾戏扮书生者则穿青褶子,着趿鞋,又称趿鞋戏,表演者斯文儒雅,如梅良玉、许仙等角色。祁剧的小生罗帽戏也用软罗帽,帽坨可作抛下、翻上或转动等动作。文小生则讲究腕子花、指法、袖筒功。
  花脸:按穿着可分为诸如蟒袍、靠马、袍子、水衣、赤膊等不同种戏路。蟒袍戏还有文、武不同戏路之分。文戏者扮演诸如曹操、严嵩、潘洪、包公等角色,注重不同的位份和讲唱手法;武戏如《司马洗宫》中的司马师,注重袍袖功夫,有大幅度的挥袖、甩袖等动作;袍子戏中有几出中军戏(如《打弹鸣冤》中的中军),穿袍子、马褂,马蹄袖,挂朝珠,常走点步,动袖的时候还带有甩须,身法特多。赤膊戏则多扮演张飞、马刚等角色,演员袒露上身,并常用滚肚的技法。祁剧花脸角色的表演风格豪迈、粗犷、火辣。不论演哪路戏,都会有大幅度的动脸转眼的表演。如《泗水拿刚》中,当薛刚听说可以为文母报仇雪恨时,突的一下站立起来,头一扬就将软罗帽坨抛向脑后,一脚就架在椅子上,并双袖过头挥舞,双目圆睁,快速旋转,面部的肌肉产生剧烈掣动,一线胡须不断吹起,突出薛刚粗豪的性格和急于报仇的心情。在戏剧《秦府抵命》中,秦灿在盛怒时,双手猛然端起蟒袍前襟往桌上一盖,全身横扑在桌上,两手伸向桌外抓向刘彦昌;而当被刘驳斥得理亏时,则一下子跌跪在桌后,下颌挂在桌沿边,两眼发呆;当毒打秋哥气绝后,抛桌出位察看。这一连串的扑桌、跌桌、抛桌的大幅度动作,表现极为夸张、强烈。
  丑脚:扮演的角色类型繁杂,戏路甚多。按穿着来分有诸如解袍、官衣、褶子、烂派、水衣等戏路;若按人物类型分就有老脸、公子、和尚、娃娃、痞子、蠢子、残疾人等不同的做派。蟒袍戏如《大进宫》当中的赵炳,官衣戏如《闹严府》中的赵文华,比较注意讲究位份,重在突出面部表情。公子戏与和尚戏则都属褶子戏类,身法颇多。公子戏着花褶子,戴公于巾,耍风流扇,甩袖时讲究缩脚矮身。和尚戏则穿和尚褶子,戴和尚帽,走矮步,基本功要求甚高。如剧目《样梅寺》中的了空和尚的表演,常用曲膝的拗身法。《双下山》中,本悟和尚有诸多象耍数珠、抛数珠和口衔一双鞋子、张口时将鞋子同时抛向身子两边的特技表演。烂派戏则多以衣着槛楼而得名,扮演术士、家院、解差、化子、瞎子、蠢子、哑巴等各类人物,比较注重讲白和表情的表现力。水衣戏可以分为文、武两类:文戏大多扮善良、诙谐的乡民,如《问樵开箱》中的格子,还包括穿水衣的老脸戏、娃娃戏、矮子戏等;武戏则多为扮演诸如江湖武士、贼盗等角色,如《水浒》中的鼓上蚤时迁;猴子戏的扮演亦属此类。
  正旦:一般扮演端庄温柔贤惠淑女的妇女形象,如剧本《观音》中的观音,《岳传》中的岳夫人,对表演者要求稳重、文静。但并不是所有的形象都如此,在正旦扮演的有些角色中,表演也相当泼辣、粗迈,例如《目连传·打三官堂》中的刘四娘扮演。
  小旦:一般饰演年轻姑娘和性格泼辣或具有风骚的妇女形象,前者形象诸如严婉玉、孙玉姣、杨排风等,后者诸如阎惜姣、潘金莲等。小旦的表演上做工较多,一般要求演员轻盈娇俏,动作幅度较大。
  正旦和小旦有一些共同的戏路,如闺阁戏、蟒袍戏、靠马戏、背搭戏、悲泪戏等。闺阁戏又被称作闺门旦戏,以小旦的扮演为主,例如《绣楼赠塔》中的陈翠娥形象;也有正且扮演的,如《三天香》中的谢天香。要求表演者文雅、柔缓。背褡戏则以穿背搭而得名,大多扮演丫环,亦以小旦饰演为主,人物性格则大都聪明活泼、调皮泼辣;也有少数几出穿背搭的戏由正旦扮演,如《赶春桃》中的雷氏。悲泪戏中多以唱功为主,正旦扮演者的有如秦香莲、王春娥等;小旦扮演的如《丛台别》中的陈杏元,《叫街生祭》中的王金爱。此外还有一路小旦专工的笑耍戏,例如《桂枝写状》、《金莲调叔》。《调叔》丫类戏,旧有“风流戏”之称。
  老旦:多扮演老年妇女。重戏不多,有“三出半老旦戏”之说,即《判双钉》、《造八珍汤》、《浪子收尸》三出,《望儿楼》算半出。此外还有象《太君辞朝》、《仁宗认母》、《牛陴山》等剧,都为唱功戏[1]。







   班社演员
  
  祁剧科班众多,名伶辈出。清咸丰、同治以后,祁剧科班到处涌现。祁剧著名班社在清嘉庆年间有吉祥班、老四喜;光绪年间有荣庆、老永和;辛亥革命以后有大舞台、发舞台、品舞台、紫云台、大吉祥、太和园、开明、用中、国华等班。祁剧艺人历来重视培养新人,据现有资料,自咸、同到抗日战争前,祁阳县办有:鸿、元、如、永、祥、方、香、梅、玉、翠、文、三、喜、荣、国、丽、巧、春、超等四十二个科班。其中玉字科的李玉亮,翠字科的何翠福,三字科的唐三雄,喜字科的刘喜艮,称祁剧三个半聪明子弟,他们都是名重一时的艺术家。培植人才最多的,当推“荣”字科班,如名丑李荣富(艺名李泥巴),名生李荣祯,名旦苏荣兰,他们都是驰名湘桂的大老师傅,在祁剧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1933年在祁阳洪桥办的丽华班,为祁剧第一个女子科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邵阳、武岗、零陵、衡阳又培养了大批演员,大多成为各剧团的骨干,著名演员有李荣祯、桂松茂、郭品文、邓汉葵、李泥巴、筱玉梅、谢美仙等[3]。


   祁剧剧目
  
  根据声腔的不同,祁剧的剧目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其一,高腔剧目。祁剧高腔最早的剧目是《目连传》,现存的传统演出本《目连正传》有124折。 其余的高腔演出剧目还有《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其二,昆腔剧目。主要有《天官赐福》、《八仙庆寿》、《卸甲封王》、《六国封相》等。
  其三,弹腔剧目。 弹腔分南、北路,剧目题材大都来自历史小说。主要是春秋列国、秦汉三国、薛家将、杨家将、岳家将、水浒故事及包公戏、按院戏。如《黄飞虎反关》、《湘江会》、《吴汉杀妻》等。表现坚贞爱情和美丽神话的剧目也有不少,如《拾玉镯》、《白蛇传》等。
  祁剧剧目中,有不少做工戏,如《烤火下山》、《刘高抢亲》等。这些戏道白、唱词很少,主要是靠表演动作来介绍剧情,展开故事,表现人物。这样一来,也就形成了祁剧重表演、重做工的特点。另外,祁剧表演还特别重视眼功,眼神表情多种多样:表现吃惊或焦急用斗眼,表现沉思用梭眼,表现威武英俊用颤眼,表现人之喜悦、爱慕用俊眼等。
  解放后,祁剧多次进京向***、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演出,***还亲自为祁剧《昭君出塞》改过唱词。祁剧先后创造出了《封神榜》、《孟丽君》等传统戏,《孔繁森》、《郑培民》等现代戏。现代祁剧《走廊宽,走廊窄》曾获省田汉戏剧一等奖;《孟丽君》历时20多年,演出5000多场;《目连传》则得到了欧美人的高度评价。
  祁剧现有传统剧目总数上千,有一两百剧目已失传,后在1956-1961年期间发掘出来的。祁剧中的弹腔剧目约占百分之八十,高、昆剧目约占百分之二十[2]。
  祁剧传统剧目据统计有大小戏893本,其中百分之八十为弹腔剧目。高、昆整本戏《目连传》、《精忠传》、《观音戏》、《夫子戏》四大部,称为祁剧“正高”、“正昆”代表剧目,其他属于明清传奇的高腔、昆腔戏,则被称为“耍高”、“耍昆”。“耍高”剧目有《琵琶记》、《金印记》、《投笔记》、《一品忠》等;“耍昆”剧目有《鹿台饮宴》 《卸甲封王》 《别母乱箭》、《藏舟刺梁》、《劝农赏花》等。弹腔戏大多搬演《三国》、《水浒》、《杨家将》等历史故事,以及部分神话传说和公案戏。经过整理较有影响的传统剧目有《昭君出塞》、《牛皋毁旨》、《闹严府》、《泗水拿刚》;创作的现代戏有《黄公略》和已摄制成影片的《送粮》等[3]。
  


   祁剧为我省最大的地方大戏剧种,已有五百多年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璀灿的艺术瑰宝,它具有许多地方大戏剧种所不具备的表演艺术价值。
  
  据宋代大词人晏殊对祁阳“俗尚弦歌”的记载和有关资料考证,“祁剧起源于唐代,盛于宋代”,经过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一个以弹腔为主,高腔、昆腔及杂曲小调兼有多声腔剧种,且流布于我省邵阳、衡阳、永州、郴州、怀化以及江西、福建、广西、广东、贵州、新疆等地。属中国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流行地域最广的地方大戏剧种,形成“祁阳子弟遍天下”的鼎盛局面,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尤其是祁剧的目连戏被称作为中国戏曲“戏祖”、“戏娘”、“活化石”,是我国拥有目连戏最早的剧种。可以说,祁剧是中国一个博大精深、蕴藏量十分丰富的戏剧艺术宝库。
  在中国戏曲艺苑中,祁剧的许多表演艺术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特别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祁剧艺术家们还积累和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特技绝活。如:变脸、打叉、翎子功、帕子功、罗帽功、腕子功以及飞鞋、跌箱、眼功等等,形成了祁剧别具风格的艺术符号体系,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祁剧剧照
祁剧《孟丽君》梁铿



  





   祁剧 作为一门地方剧种,它有自身的特色。咬字讲究单、双、空、实、满,有自己的咬字吐音方法,有自己拿腔拖调的韵味,这样咬字方法是口传身教的。祁剧唱腔以高腔、昆腔、弹腔为主,兼有杂腔小调和器乐的声腔音乐体系,这在其他剧种中是绝无仅有的。祁剧脸谱更是堪称一绝,通常用红、黑、白三色为基色,调色以开脸(化妆),净行多在额头上画有代表人物的出身、经历、本领、名字的象征物。 祁剧古老剧目之一的《目连传》有着杀叉等众多的绝技,表演技巧精湛,内涵丰富,在美国加尼福尼亚州大学举办的国际研讨会上获得了很高的评价。时代在进步,传统艺术遭受着现代语境的挤压,观众人数减少,演出质量日趋下滑,传承和发展后继乏人,祁剧还有一些剧目、行当处于濒危状况,由于资料保存不全,传承人相继离去,传承的剧目也相继减少,祁剧的《目连传》、《观音传》、《岳飞传》这些剧目基本上已经失传,而其剧中的绝技有相当一部分带有危险性,也相继消失,祁剧的语言和声腔音乐等都将成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活体文化。
  
  




   祁剧大事记
  转自:永州旅游网
  
  
  清乾隆元年丙辰(1736)寒食节,湖南喜堂班在福建宁化县坊田池氏祠堂内戏台演出,在后台留有题字。
  清乾隆四十八年癸卯冬,郴州人刘凤官自粤西入京,隶萃庆部,
  一出歌台,即时名重。
  清乾嘉年间,祁剧艺人陈春生,在福建连城收徒传艺,客死连
  城罗坊。陈春生是祁阳县东乡村人,于道光×年十月九日亥时去世,终年五十九岁。
  清道光年间,湖南艺人玉洪官先后到广西宾州、南宁等地献艺
  授徒,创办戏班。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祁阳且东乡秋赛演剧,县令强征戏班,为乡民所殴,竟罗织“菊花会”冤案,拟斩府学生员唐玉成。事为湖广总督裕泰所知,劾罢县令。
  清咸丰二年(1852)祁阳县创办的胜利班洪字科,为丙今知道
  有班名科名和学徒的第一个科班。出科的名演员有段洪达、刘洪喜、谢洪春、胡洪贵,名乐师刘洪运等。
  清同治末年(约1874年)祁剧艺人张永发、邓如鹊、谭斋公
  等就当时任赣州总兵何明亮(湖南汝城人)邀请赣州演出。这个戏班在赣州活动三十余年。
  清光绪二年(1876),左宗棠任陕甘总督兼新疆巡抚时,所部多湖湘子弟,其部将刘锦棠(一说是刘松山)属下统制魏光豪带去一个祁阳班,为驻军及当地群众演出。
  清光绪末年(约1908),祁剧艺人胡洪贵为组织福兴班在赣州
  所属各县演出,后由朱仁山、张玉桂继续担任班主,在赣南持续演出四十余年。福兴班后发展为老福兴、新福兴、老舞台、大舞台四大名班。
  清宣统二年(1910年),祁剧世俗龙明信为乎组织新福祥班去
  福建宁化、清流、归化、永安、连城、长汀等地演出,深受群众欢迎,但留在闽西。民国二十四年(1935)龙明信病故,其女龙忠凤,继续以新福祥班名演出。民国二十八年,龙忠凤不停戏班在江西石城丰山地方过桥时,一家三口(她和母亲、妹妹)均溺死于猛涨的洪水中。以后又由龙明信之徒弟谭祥富、雷忠禄接办,直到1949年始散班。该班活动时间四十余年。
  民国十四年(1925年),祁剧艺人李玉亮,应驻守潮州的国民
  党师长洪兆麟的邀请,偕金丹桂班从桂林出发,经梧州、广州,转兴宁,梅县到潮州、汕头演出。戏班由祁剧、桂剧艺人联合组成。八月,戏班到汕头,在演出中遇台风袭击,戏院倒,艺人李才清落水丧命,加上洪兆麟丢官,艺人生活十分困难,为谋生存全班坐海船经汕头到达香港、南澳演出。终因拖累过重,于十二月份辗转经广州回到湖南和桂林。
  新田人刘守鹤撰《祁最戏》专论,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
  的《剧学月刊》上发表。全文分“祁阳戏的起源”,“祁阳戏的行当”、“祁阳戏的班子及班规”、“祁阳戏的行箱”、“祁阳戏的脸谱及服饰”五个部分。对祁阳戏朝廷较爱玩耍的探讨、论述。
  民国二十八年(1939),祁剧艺人在宁远组成抗敌救亡宣传队,
  选举唐可彩为队长。排演《活捉鬼子》、《朱先生杀敌》、《反攻夺枪》等剧目,宣传抗日。民国二十九年零陵启明剧团,亦组成抗日宣传队。由桂松茂、费相臣任正副队长,下设交际、宣传、组织等股,由颗颗珠、何少连、唐云卿等负责,队员有郑浯滨、张岭月、黄尚福、张美英等。还有国华班也组成抗日宣传队
  1951年9月,祁剧《断桥》等剧目由湖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
  会演大会选送参加中南区第一届观摩演出大会演出。
  1954年6月,湖南省文化事业管理局批准邵阳文艺祁剧团、
  零陵开明剧团为民营公助剧团。
  1955年12月,祁剧《昭君出塞》等20个剧目参加湖南省第
  十届戏曲观摩会演大会演出或懂得,3个剧目获剧本将有个获演出奖,获奖演职员37人。、
  1956年2月,湖南省戏曲工作室组织工作组,分赴邵阳、零
  陵,普遍挖掘、清理祁剧传统剧目,为期四个月。
  同年6月,祁剧谢美仙等人随湖南省戏曲艺术团赴京汇报演出
  《昭君出塞》等剧目。
  同月,祁剧演员邓汉葵、周美仁、谢美仙、何少连、王求喜,
  乐师周铁生、唐名祥等参加中央文体部举办的第二期戏曲讲习会学习。
  1957年1月28日,衡阳专署文化科在祁阳祁剧团举行祁剧传
  统挖掘演出月。演出数十场传统剧目。
  同年12月祁剧《宜城三醉》等剧目参加湖南省戏曲汇报演出,获剧本奖剧目5个,演出奖7个,武冈、零陵 、郴县三祁剧团获青年演员学习奖金。
  1958年11月底,祁剧《昭君出塞》剧组在武昌洪山剧场,为*****八届六中 全会演出,受到中央首长的接见。
  同年12月20日-1959年1月10日,湖南省文化局举行湖南省现代戏曲懂得演出 ,祁剧《不朽的战士》,以传统的表演艺术,反映现实生活,具有创造性,曾开现场会予以表扬。导演兼扮演黄公略的何少连曾撰写《融化程式,表现现代人称演黄公略的点滴心得》一文介绍经验。
  1959年元月 ,在中央文化部主持下,祁剧《昭君出塞》剧组赴北京与北昆、北京京剧团同台演出三个剧种的《昭君出塞》。
  1959 年湖南省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成就展览,在
  文化馆中戏剧部分展出祁剧《昭君出塞》剧照,并将此剧展品送文化部,在中国(北京沙滩红楼)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戏剧成就展览中展出。
  1960年3月,湖南省文化局组织祁剧艺术团赴北京汇报演出,
  在怀仁学时为中央首长演出《闹严府》,周恩来总理接见了全体演职员。
  1960年5月11日,*****湖南省委员令批准成立湖南省
  祁剧院,由*****邵阳地区委员会代管。
  同年7月,祁剧《定军山》等剧目参加湖南省第一届戏曲青年
  演员会演,被评为优秀剧目。
  1961年9 月16日晚上,赣南祁剧团在江西宾馆礼堂向周恩来
  总理汇报《拾玉镯》剧组及祁剧名老艺人筱凤仙等合影留念。
  同年10月,湖南省戏曲工作室派出的工作组与衡阳专署终,
  在衡阳市举行祁剧传统戏挖掘演出。调集全省的祁剧名老艺人郭品文、筱玉梅、李荣富、邓汉葵、唐福耀、汪锦庆、费相臣、田连禄、唐可彩、蒋亚炳;乐师刘道生、唐云卿、李乐天、黄尚初、罗金梁等参加。在为期两个月的挖掘演出中,共演出二十三场,四十四个剧目,整理了目连戏中《海氏悬梁》一段,录制四十胶卷的音乐、唱腔资料。大会还结合为郭品文祝寿举行拜师活动。
  1963年1月24日-2月8日,文化局局长胡青坡率领祁剧艺
  术团赴广州 ,向*****中央中南汇报演出《牛皋毁旨》、《丛台别》、《金龙控监》等剧目,**中央中南第一书记陶铸等接见了艺术团的全体演职员。
  同年10月,湖南省祁剧院经扩建后,由阳迁长沙,归省文化
  局直接领导。
  1965年7月,祁剧《送粮》在参加*****中央中南举行
  的中南区戏剧观摩演出后,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扯成戏曲片。
  1976年5月7日下旬,湖南省革命委员会文化局举行全省专
  业剧团戏剧创作节目调演,选出祁剧大型现代戏《草堂春秋》修改加工后参加全国农业学大赛专题调演,并要求将剧本改为与“走资派”作斗争的内容。
  1980年1月,邵阳地区举行专业剧团整理、改编传统剧交流演出,衡阳、郴州、零陵、怀化等地区均派员到邵阳观摩。演出结束,祁剧《访贤记》、《双界牌》、《鹿台恨》、《审霜审连》等获优秀剧目奖。在演出期间,湖南省戏剧工作室组织祁剧流行区有关人员,酝酿举办传统剧目教学演出。
  同年5月21日-7月10日,衡阳地区在祁阳县举行祁剧传统
  戏挖掘演出,邀请田连禄、吕叔贞、唐可华、王赛雀、郑浯滨、谢美仙、曾艳达、陈彩云、费相臣、赵国孝、李忠文等四十四位名老艺人,演出《牛头山》(昆腔)、《东京水牢》(高腔)、《九莲灯》)等地15个整本戏和《黄忠带箭》、《张李拿风》等31个折子戏。演出期间,组织了84名祁剧青少年演员集体学戏和个别拜师学艺活动。
  同年10月10日,组织衡邵、零陵、郴州、怀化五地区名老艺
  人唐福耀、田连禄、郑浯滨、李忠文、陈去、赵国孝、唐清兰、何少连、曾艳达、谢美仙、吕淑贞、张瑞莲、刘秋红、尹秋华、李菊华、周昆玉、黄多彩、唐瑞雄、刘浯德、胡国强、夏美刚、彭新高、费相臣、唐可华、傅上元、王赛雀;乐师宾多萧、黄尚初、罗金萧、周铁生、陈延锦等,在祁阳县举行祁剧传统剧目教学演出。另有中年演员王求喜、陈嫦娥、朱剑华、李文芳、花中美、 罗文通参加教学演出和录相。这次教学演出。,精选出富于祁剧特点的36个教学剧目。有来自全省23个祁剧团的中、青年党员300余人,参加学戏。为时两个半月。教学演出结束后,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录相,共录剧目24个。
  1981年7月4日-8月14日,湖南省戏曲研究所在邵阳地区
  举办全省祁剧乐师讲习会。全省22个祁成团共保送学员34名参加地区14名。聘请周铁生、罗金梁、黄尚初、蒋菊元等担任教师、学习结束时,举行了汇报演奏会。
  同年10月,经省文化局报请*****湖南省委员会批准,
  祁剧《松坡将军》(帮名《蔡锷护国》为全国辛亥革命纪念会演出。
  1982年秋,广西柳州桂剧团与湖南衡阳地区祁剧团演员,在衡阳市前进戏院同台演出《打金枝》、《东坡游湖》、《哑女告状》(片段)三个剧目。《打多枝》中的郭暧、公主由桂剧演员担任,皇帝、皇后由剧演员担任。他们配合默契,演出效果良好。《衡阳日报》为此发了演消息。
  同年12月《祁剧志》编写成立。
  1983年3月,《中国戏曲志.湖南卷》主编金汉川及编辑室部分
  成员在邵阳召开《祁剧志》初稿讨论会。衡阳、零陵、郴州、黔阳,
  邵阳五地区老艺人、专家、专业干部对《祁剧志》初稿提出了修改、补充的意见。
  1984年6月,湖南省文化丰主办“湖南省优秀青年演员表彰
  大会”,受表彰的祁剧优秀演员有邵阳地区王雀鸣、易炜辉、李和平、王均密,零陵地区唐国华、何春燕,李伶俐、周顺凤,刘双元,衡阳市张少君、江中华,共11人。
  同年10月28日晚至11月3日,湖南省戏曲研究所邀请零陵、
  衡阳、邵阳、郴州、怀化五地市40多位名老世人和少数中、青年演员,在祁阳县组织祁剧《目连传》内部演出。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张庚、马远、颜长珂等和应邀从北京、江西、四川、湖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苏、贵州、武汉等省市及本省的学者专家到祁阳观摩。此次选演祁剧《目连传》七十三块牌(即73折),分八场演出,累计二十四个小时。演出结束后,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队。同时,省戏研所与《戏曲研究》编辑部联合举行了目连戏学术讨论会,省内外专家学者对祁剧《目连传》的演出,给予很高的评价。
  1986年10月,湖南省文化厅主办的“湖南省优秀中年演员表
  彰大会”,受表彰的祁剧优秀中年演员有阳市屈越宾、罗文通、李文芳、李远钧、王利彪、戴丽云、严利文、唐国球,零陵地区李祥林、朱剑华、蔡修械、蒋学茂、黄武亮、杨建宇、田中玉、傅华皮,衡阳市徐艳秋、萧梅英、周若桃、钏荃棠、刘月梅,共21人。
  同年11月,《祁剧志》编辑委员会在岳阳成立,计划组织力量,
  修改《祁剧志》初稿。



zy163,2009-06-06 11:55:16

   宁化祁剧传承的路在何方
  网络实名:东南在线 2009-03-18 15:16:25
  
  640)this.width=640;" border=0 align=absMiddle src="http://www.66163.com/Fujian_w/news/bc/photos/20090318/qjcc-1.jpg"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40)this.width=640;">
  《天官赐福》剧照
 
  祁剧,发源于湖南祁阳的地方戏种,大约270年前传入宁化,深受当地百姓喜爱;
  建国后,活跃在宁化城镇、乡村的大小业余祁剧团曾多达41个。然而,近几年来,祁剧团渐渐减少,如今,仅存有两三家;
  河龙乡祁剧团团长伊远强,15岁开始学戏,55年来对祁剧痴迷不减,祁剧的后继乏人,成为他的一块心病……
  3月7日,因连日的阴雨,宁化县河龙乡上伊村显得有些寂寥。伊远强的家里,却不时传来阵阵二胡唢呐的和鸣。
  “趁着雨天,得赶紧让他们练习一下,天一晴,大家都忙着田里的活儿啦!”70岁的伊远强是宁化县河龙祁剧团的团长,昨日,他们刚到县城选购了一架电子琴。今天,他把剧团里的5位伴奏人员都召集在家里,让二胡、唢呐、笛子与“新成员”电子琴和音。
  640)this.width=640;" border=0 align=absMiddle src="http://www.66163.com/Fujian_w/news/bc/photos/20090318/qjcc-2.jpg"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40)this.width=640;">
  伊秋恢说:“原先华美的戏服,如今已是千疮百孔啦!”
  270年前传入宁化的祁剧
  祁剧(宁化人称“湖南戏”),为湖南地方戏种,发源于湖南祁阳县。民间有“唱不过祁阳”的谚语,其唱腔高亢粗犷,带有浓郁的山野气息。据《宁化县志》记载,方田乡大畲池氏祠堂戏台化妆室木壁上有毛笔题字:“湖南新喜堂班到此演出开台大吉、乾隆丙辰年寒食节。”经考证当时的“新喜堂”戏班即为现时所称的祁剧戏班。由此推算祁剧传入宁化已达270余年。
  祁剧能受到宁化人民的喜爱,有一个重要原因:祁剧唱腔念白用的是祁阳土官话,与宁化话同为客家语系,较为接近,一般人都能听得懂,没有语言交流的障碍。所以祁剧很快就在宁化流行开来,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
  据统计,建国后,活跃在宁化城镇、乡村的大小业余祁剧团多达41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逢元宵、中秋等佳节,宁化县都会组织大型的祁剧汇演交流。
  “唱大戏,敬祖先是客家人的传统。每逢红白喜事和传统佳节,大家都要请来戏班子,唱上好几天。”老伊说,他们的祁剧班主要在本县和建宁、江西石城等周边县的乡村演出。演的大多是《珍珠塔》、《财宝记》《进宝珠》这样的传统剧目。一年演出可达40余天,有的村曾连续演出7天之久。
  1981年夏,湖南省戏曲研究所,祁阳地区剧目室曾有专家来宁化调查祁剧活动情况,看了演出后,说宁化祁剧的唱、念、做、打等表演程式,完完全全保留了祁剧的古风古韵,是湖南祁剧的“活化石”。
  一群痴迷祁剧的“发烧友”
  团长伊远强是团里的台柱,他身材魁梧,说话的嗓门很大。
  “你是怎么演上祁剧的?”记者和老伊攀谈起来。
  “因为喜欢啊!”老伊想也没想就说。他介绍说,他们的剧团解放前就成立了。当年,靠每个村民出一担谷子(或出50元钱),集资凑钱买道具、服装、乐器等成立祁剧班。并请湖南祁剧师傅带徒弟10多个作为剧班的骨干力量。他是1954年进入剧团学戏的,当时大家热情很高,白天地里干活,晚上砍松脂来照明学戏到深夜。没有钱买道具,就拿自己种的苎麻挑细了,当胡须用;还学会了用硬壳纸做各种各样的官帽。
  那时,经常有些宣传政策的文艺演出,祈剧表演是最受大家欢迎的。老伊和剧团的人走村串寨去演戏,有时在田间地头就粉墨登场了,那是一段非常快乐的时光。
  当时,老伊这样的“角儿”,自然成了乡村里的明星。“走到哪里,都有人争着请我喝酒……”说起这些往事,老伊满脸陶醉。
  50多年后,当初和他一起学戏的同伴,都因各种原因离开了剧团,只有老伊一直坚持至今。“只要一上台,我就高兴,什么烦恼都忘啦!”老伊乐呵呵地说。
  20年前,老伊的儿子结婚,婚期定在正月,恰好赶上剧团外出演出,老伊居然当了回“甩手掌柜”,随剧团到江西石城的贵竹村,一演就是3天。等他回家来,老婆、儿子都骂他“跟剧团过一辈子去!”
  老伊还是一个“阉猪匠”。每次下村阉猪,都唱着湖南调,使得乡亲们老远就知道:阉猪的老伊来了……
  “我们都很敬佩他,如果没有老伊,我们的剧团早就散了。”演小生的伊牙秀说,从小她就是剧团的“追星族”,每天一放学就去看他们排练。因了这份痴迷,初中毕业后,她就加入到剧团当中来。在剧团里,她认识了现在的丈夫———拉京胡的张达明。10多年后,她们夫妻俩已是团里的台柱子。
  学戏时,最难演的是苦情戏。在戏台上,可不能像拍电视那样,滴眼药水,要边唱就让眼泪自然地留下来。伊牙秀说,夫妻俩经常一边在田里干活,一边唱戏文,并总结出经验:“把心钻到了戏眼里去,把它想像成自己的经历,投入了,眼泪就来了。”现在,团里包括她在内,已经有8个演员能做到眼泪说来就来。
  在厦门打工的的张雪珠和伊县珠说,每有空闲,她们都会聚在一起唱唱戏。平时,她们最爱看的就是中央电视台的戏曲频道,一段时间不哼唱,喉咙都会痒。
  祁剧步履蹒跚向何方?
  时间进入21世纪,随着农村业余文化活动的日渐丰富,祁剧的辉煌开始慢慢褪色,观众也陆续减少。
  据文化馆工作人员介绍,至2008年,宁化还有对外演出的祁剧社团,仅剩河龙上伊、安远伍坊、中沙石门山3家。今年,安远和中沙的剧团已经没有外出接戏,只有老伊他们的剧团还在“惨淡经营”。
  71岁的伊秋恢是团里的剧务,负责保管团里的道具、衣物,在团里待了30多年了。“很多戏服都是补了又补,穿了好几十年啦!”伊秋恢说,许多原先华美的戏服,如今都已千疮百孔。这些行头都是托人到杭州、南昌等地买的,一顶凤冠就要700多元,一件手工刺绣的蟒服要1000多元,每年,添置这些道具,都要花上4000多元。
  2007年,大伙儿凑了2万多元,买了一套电脑字幕设备,现在,观众可以通过台上的电子字幕,看懂戏文了。可惜,由于这几年演出场次逐年下降,到现在,连本钱也没收回。
  老伊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演一场戏900元,今年正月从初二开始演,只演了13天(每天演1-2场)。所得收入要留下一部分作为舞美布景及服装的添置费用,剩下的团里23个人分,每人每天只能分到50元左右,一年下来,只能赚个几百块钱。演祁剧,早已不能当作养家糊口的职业,如果不是因为爱好,大家很难支持下来。
  “前两年,水茜乡出了个热心公益的企业家,我们一直想把他的事迹写成祁剧剧本,搬上舞台,但大家的文化水平不够,到现在也还没写出来……”老伊也想过创新剧本来吸引观众,但这样大的工程,对于大部分只有初中文化的演员们来说,确实有些难度。
  演员年龄老化,青黄不接是祁剧团遇到的又一个困难。河龙祁剧团演员平均年龄已接近50岁。剧团的鼓师伊寿长已经75岁了,儿孙满堂,家人怕他的身体吃不消,早几年就提出不让他干了。可因为一直找不到接替的人,他只好硬撑着。团长伊远强也70岁了,物色不到一个热爱祁剧的年轻人当接班人,成了他们的一块心病。
  老伊打趣地说,现在看老戏的都是些“三无”观众———无牙齿、无眼力、无听力的老年戏迷,那种四邻八乡的人蜂拥而至看祁剧的场景再也难寻啦,“偌大个礼堂,稀稀拉拉的只有这些铁杆观众捧场。等这批观众慢慢老去,以后可能就没有人看祁剧了……” (宁化记者站张瑞兰文图)
  [来源:三明日报]
  
  
  
http://bbs.rednet.cn/MINI/Default.asp?36-18414280-0-0-0-0-0-a-.htm

huns

帖子数 : 170
注册日期 : 10-05-05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